【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28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金匱要略淺注 卷一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証第一】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9 17:22: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金匱要略淺注 卷一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証第一



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

師曰:(病不外邪正虛實,邪氣盛則實,正氣奪則虛。是邪正統於虛實中也。)

夫(上工)治未病者,見肝(邪)之(為實)病,知(已病之)肝(必)傳(未病之)脾,當先實脾,(若春之三月,夏之六月,秋之九月,冬之十二月。)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所以然者,臟病惟虛者受之,而實則不受。臟邪惟實則能傳,而虛則不傳也。)中工不曉(邪實則)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先)實(未病之)脾,惟治(其)肝(不防其傳)也。

夫肝(虛)之病,補(其本臟之體,則)用酸,(經云:木生酸,酸生肝,遂其曲直之性也。補之猶恐不及,則用助。)助(其陽必)用焦(熱之藥,使心旺而氣感於肝也。助其陰必以)苦(用苦寒之藥。養心液之不足,泄君火之有餘,則木得其養矣。助之猶恐不足,則用益。)

益用甘味之藥調之,(益稼穡作甘,則用培土升木之法,其法悉備於烏梅丸之中也。若中工不解。誤以)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三句為克製之治,然則肝虛正治之法,當從於何處求之,以下十二句,是述中工之誤,以為補)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則肝自愈,(以)此(為)治肝補脾之要妙也。

(然則上工治)肝虛(之病)則用此(酸甘焦苦之藥。按調補助益之妙。)法(若治肝)實(之病)則不在(治肝虛之例可)用之,經曰、(無)虛虛,(無)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余臟準此,(余臟,他臟也。實者防其傳,先治其未病之臟,虛者補其虛,求本臟之體用,遵經旨而治之,則得矣。)

此論五行之理,以次而傳,別中上二工之治,學人當審其虛實,而分其治法焉。

按肝陰臟,論標本,挾心包之火,論表裡,含少陽之氣,故惡燥而復喜暖,治之之法,補用酸者,肝屬木,木生酸,酸生肝,補本臟之體,順曲直之性也。助用焦苦者,焦藥性溫入心,俾心氣旺而感於肝也。

如木得陽春之氣,則欣欣向榮矣。

過暖則為熱,如盛夏溽暑薰蒸,枝垂葉萎,故必佐以苦寒之藥,入心以清其火,養液以維其陽,陰長陽潛,木得遂其條達之性矣。

肝苦急,與甘味以緩之,為調肝補土之義也。以下脾能傷腎十二句,是述中工誤認克製之說,以為治肝補脾之要妙,故復申之曰肝虛則用此法,此字指調補助益而言。

又曰實則不在用之,言實者當防其傳,不在補虛之例,此仲師虛實並舉之旨,以明正治之法也。

又引經而証之曰。

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漢文古奧,注家往往多誤。

男(元犀)按、肝與膽同居,體陰而用陽,藉膽火以為用,故內經不從標本,而從中見,金匱助用焦苦。

俱入心而亦主火為用,其義一也。實者降其火,用其用,虛者補其火,助其用,別其用之不同也。

知肝傳脾者,肝屬厥陰巽木,脾屬太陰坤土,以陰傳陰,侮其所勝之義也。

本節先君小注中,突出烏梅丸一句,取厥陰全體之治,於群書無字中會出,是文家化境也。

按厥陰篇,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以及便血、吐膿、煩嘔、厥熱等症,立烏梅丸一方,降逆止利,順接陰陽法,破陰行陽。

為傳轉法,借以調肝實脾,以明體用之妙也。

夫以體用言之,方用烏梅酸平,入肝納氣補其體,當歸苦溫,入肝養血而通經,俾氣血調而木得遂矣。

人參甘寒,益脾中之陰,乾薑苦溫,補脾中之陽,令陰陽和則脾健,而邪不能侵矣。

黃連黃柏,苦寒入心降火,降炎上之火,以溫下寒,此為用其用也。

蜀椒桂枝,焦辛入心,補陽氣,散寒水,令心君旺而下交於腎,此為助其用也。

妙在細辛之辛香交通上下,領諸藥環轉周身,調氣血,通絡脈,以運其樞,附子入腎,鎮浮陽,暖水臟,以固其根,味備酸甘焦苦,性兼調補助益,統厥陰體用而並治之,則土木無忤矣。

中工不曉此理,以補土製水,縱火刑金,則是治一臟而殃及四臟,惡在肝虛之治法哉。

夫人稟五常,(日在五氣之中,而實)因風氣而生長,(風即氣,氣即風,所謂人在風中而不見風是也。)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得和風,則)元真通暢,(其呼吸出入間,徐疾有度,上下得宜。)人即安和,(否則一失其和,則為)客氣邪風,中人多死,(然風有輕重,病有淺深,雖)千般 難。

(總計)不越三條,一者、(中虛人。)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

二者、中實人,臟腑不受,惟外體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

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非由中外虛實感召其邪,是為不內外因也。)以此詳之,病由(以此三條而)都盡,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以發汗和解之法)醫治之,(則內因之病可免也。)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則外因之病可解也。)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

(此不內外之因可免也。凡)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各適其宜。)不遣形體有衰。

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一身之空隙。)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理者,是(合)皮膚臟腑(內外井然不紊)之文理也。

此以風氣二字,提出全書之大主腦也。

上節論肝病按虛實體用之治法,為開宗第一義,可知獨重者在此,此節即暢發之,風氣二字宜串講,切不可泥舊注以八風六氣板之也。

六氣之害人,在風尤為親切,但五氣有損無益,風則生長因之。

內經云:風生木,木生肝。

又云:神在天為風。

又云:大氣舉之,佛經以風輸主持天地,人得風氣以生。

日在風中而不見風,鼻息出入,頃刻離風即死,可知人之所以生者,風也。

推而言之。

木無風,則無以遂其條達之情,火無風,則無以遂其炎上之性,金無風,則無以成其堅勁之體,水無風則潮不上,土無風則植不蕃,書中切切以風為訓,意者和風一布,到處皆春矣。

所患者,風失其和,即為客氣邪風,所以特立三因救治之法,考後賢陳無擇三因方,以六淫邪氣所觸,病從外來者為外因,五臟情志所感,病從內生者為內因,飲食房室,跌撲金刃所傷,不從邪氣情志所生者,為不內外因,而不知仲景以客氣邪風為主。

故不以外感內傷為內外,而以經絡臟腑為內外也。

問曰:病患有氣色見於面部,願聞其說。

師曰:(鼻者明堂也。明堂光澤則無病。若)鼻頭色青,(為木鬱克土,故)腹中痛,(又)苦冷者(為亡陽主)死,鼻頭色微黑者,(為脾負而腎氣勝之,為)有水氣,色黃者,(脾病而生飲,為)胸上有寒,色白者,(經云:白為寒。又云:血脫者色白,若非寒即為)亡血也。

設(色見)微赤,(而)非(夏月火令,而見秋月金旺之)時者死,(再驗之於目,目雖肝之開竅,而實五臟之精華也。)其目(直視)正圓(不轉)者痙,(屬陰絕陽強,為)不治。又(目)色青為(血凝泣而不流,故主)痛,(目)色黑為勞,(勞則傷腎是也。)色赤為風,(風為陽邪也。目)色黃者便難,(脾病則不運也。目)色鮮明者有留飲,(經云:水病患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也。)此言醫家之望法也。通面周身,俱有色可察,仲景獨取之鼻與目者,示以簡要也。

師曰:(聞聲之法,內經言之甚詳,然握其大要,亦不過上中下三者而已。)病患(常則)語聲寂然,(少陰主靜之象也。猝則)喜驚呼者,(厥陰肝木,在志為驚,在聲為呼,病在肝腎,為)骨節間病,(此聞聲而知其為下焦病也。聲雖有五臟之分,而皆振響於肺金,而轉運於心苗,心苗者舌也。今)語聲喑喑然不徹者,(為)心膈間病。

(內經謂中盛臟滿,氣勝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此聞聲而知其為中焦病。) 語聲啾啾然細而(仍)長者,(為)頭中病,(此聞聲而知其為上焦病也。)此言醫家聞法也。

大要在此,學人由此一隅而三反可矣。

師曰:(聞聲辨及呼吸,微矣。然合呼吸而辨之,不如分辨其呼之若此又若彼,吸之若此又若彼,微而又微矣。茲先就其呼之多而不與吸並言者,癥其息。)息(出不順。至於)搖肩者,(為)心(胸)中(邪氣實)堅,息(出)引胸中上氣者,(為肺氣不降而作)咳息,(出時有痰沫阻遏,不容氣返之勢,而)張口短氣者(為)肺痿吐沫。

此節合下節,言聞法之最細者,先於呼吸出入之氣,而辨其病之在上在下,為實為虛也。

徐忠可曰,此節三者全於呼而認其病之在心肺也。然竟不言呼而曰息者。

蓋出氣雖大,中無小還,不能大呼,故揭出搖肩息引張口六字,而病之在呼者宛然,然不得但言呼也。

師曰:(再言其吸,若病患)吸(氣不得下行。)而(輕)微(急)數,(審其腹滿便硬,阻之於中,其吸氣止到中焦而即返。)其病在中焦實也。

當下之(令實去氣通)即愈,(若中焦實而元氣)虛者(不下之則無以泄其實,而機緘息,竟下之則益以伐其根,而生氣亡,法為)不治,(且可由中焦推之上下,虛)在上焦者,(心肺之陽。不能下交於陰,心肺道近,故)其吸促,(虛)在下焦者,(肝腎之陰,不能上交於陽,肝腎道遠,故)其吸遠,(吸為收攝元氣之主,促與遠皆元氣虧也。)此(雖與中焦實而元氣虛之不治者有間,而究虛在真元。)皆(為)難治,呼吸(之間,周身筋脈)動搖振振者,(則為形氣不能相保,無論上中下虛實,皆)不治。

上節言息,息兼呼吸而言,偏重在呼也。

此節不言呼而專言吸。

又於吸中而分上中下虛實之辨,徐忠可謂為聞法之最細,信哉。

師曰:(兩手寸關尺,統名寸口。)寸口脈動者,(弦洪毛石緩五脈。)因其(合於春夏秋冬四季之)王時而動,(其色亦應之。)假令肝王(於春,其脈當弦而)色(當)青,(推之)四時各隨其色,(所謂春脈弦而色青,夏脈洪而色赤,秋脈毛而色白。冬脈石而色黑,四季脈緩而色黃是也。若)肝(王於春,其)色(當)青而反色白,(脈當弦而反浮澀。)非其時色脈,皆當病。

此言醫道貴因時而察其脈色也。

脈色應時為無病,若色反時,病也。

脈反時,亦病也。

色反脈,脈反色,亦病也。

推而言之,症與脈相合者順,相生者吉,相反者,治之無不費力也。

問曰:有(時)未至而(氣)至,有(時已)至而(氣)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何謂也?

師曰:(十一月)冬至之後,(值)甲子(日)夜半,(為)少陽(所自)起,(至於正月中雨水,為)少陽(方起而出地),(少)陽(王而萬物)始生,天得溫和,(此天氣之常也。今)以未得甲子,(而)天(氣)因(先)溫和,此為(時)未至而(氣先)至也。

以(已)得甲子,而天(氣猶)未溫和,為(時已)至而(氣)不至也。

以(已)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為(時已)至而(應去而)不去也。

以(已)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此為(時已)至而(至之)太過也。

(由此推之,冬至後值甲子日起,少陽六十日,陽明六十日,太陽六十日,太陰六十日,少陰六十日,厥陰王各六十日,六六三十六,而歲功成。人在氣交之中,有因時而順應者,有反時而衰旺者,有即因非時異氣而致病者,醫者可不一一而知其由來乎!)

此一節論天氣而不及醫,然隨時製宜之道,在其中也。

尤在涇云:上之至,謂時至。

下之至,謂氣至。

蓋時有常數而不移,氣無定刻而或遷也。

冬至之後甲子,謂冬至後六十日也。

蓋古造歷者,以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為歷元,依此推之,則冬至後六十日。

當復得甲子,而氣盈朔虛,每歲遞遷,於是至日不必皆值甲子,當以冬至後六十日花甲一周,正為雨水之候為正,雨水者,冰雪解散而為雨水,天氣溫和之始也。

云少陽起者。

陽方起而出地,陽始生者,陽始盛而生物,非冬至一陽初生之謂也。竊嘗論之矣。

夏至一陰生,而後有小暑大暑,冬至一陽生,而後有小寒大寒,非陰生而反熱,陽生而反寒也。

天地之道,否不極則不泰,陰陽之氣,剝不極則不復,夏至六陽盡於地上,而後一陰生於地下,是陰生之時,正陽極之時也。

冬至六陰盡於地上,而後一陽生於地下,是陽生之時,正陰極之時也。

陽極而大熱,陰極而大寒,自然之道也,則所謂陽始生。

天得溫和者,其不得與冬至陽生同論也審矣。

至未得甲子而天已溫,或已得甲子而天反未溫,及已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或如盛夏五六月時,則氣之有盈有縮。

為候之或後或先,而人在氣交之中者,往往因之而病,惟至人為能與時消息而無忤耳。

師曰:病患脈浮者在(關)前,(以關前為陽。)其病在表,浮者在(關)後,(以關後為陰。)其病在裡,(然關後雖為裡之部位,而浮卻非裡証之正脈,不過為表之裡,而非裡之裡,故其病不在腹中少腹,而為)腰痛背強,(膝脛)不能行,(然形傷不去,窮必及氣,此關後脈浮,可以)必(其)短氣而(為此証之)極也。

浮脈原主表,此於浮脈中分出表裡,欲人知浮脈之變也。

推之沉脈原主裡,亦可於沉脈中分出表裡,遲脈原主寒,數脈原主熱,更無不可於遲數中分出寒熱也,是亦望乎一隅而三反之。

問曰:經云:厥陽獨行,何謂也?

師曰:(陰陽偕行者,順也。)此為有陽無陰,故稱厥陽,(厥者逆也。陰陽獨行,逆而不順之謂也。)此舉厥陽為問答,以見陰陽之不可偏也。

內經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神乃絕,陰陽之道大矣哉,尤在涇云:厥陽獨行者,孤陽之氣,厥而上行,陽失陰則越,猶夫無妻則蕩也。

千金方云:陰脈且解,血散不通,正陽遂厥,陰不往從,此即厥陽獨行之旨歟。

問曰:(兩手)寸脈(乃心肺之部位,不見其浮,但見)沉大而(且)滑,沉則為實,(謂血之實也。)滑則為氣,(謂氣之實也。)實(與)氣(並兩實)相搏,血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此(名)為卒厥,(以臟腑分其生死。)何謂也?

師曰:(臟如寶藏之藏,義取深藏,實邪一入而不出,故)唇口青身冷,為入臟,即死,(腑如外府之府,本司出納,實邪可入而可出。) 如身和汗自出,為入腑,即愈。

此言邪氣盛則實之生死也。

尤在涇云:實謂血實,氣謂氣實,實氣相搏者,血與氣並而俱實也。

五臟者,藏而不瀉,血氣入之,卒不得還,神去機息,則唇青身冷而死。

六腑者,傳而不藏,血氣入之,乍滿乍瀉,氣還血行,則身和汗出而愈。

經云: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返則生,不返則死,是也。

問曰:(邪氣盛則實,正氣奪則虛,如脈大而滑,實邪之強有力,臟固不能當其猛矣。

今卒厥,病脈不大而小,不滑而澀,盡脫去大且滑之象,因而別之曰)脈脫(是脫換之脫,非脫散之脫,但脈既脫換,虛實懸殊,入臟入腑,吉凶亦宜更易,而仍守)入臟即死,入腑即愈(之說。)何謂也?

師曰:(斯說也。大旨以出陽為淺,傳陰為深。)非為(卒厥)一病,(凡)百病(入臟入腑)皆然,譬如浸淫瘡,從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蓋以口屬陰,四肢屬陽,陰陽分屬臟腑,臟腑二字。

隱而難測,以裡外二字該之,淺而易曉,吾特為丁寧曰,凡)病在外者可治,入裡者即死。

此言正氣奪則虛之生死也。

按此因卒厥而推言百病,脈脫二字,諸家俱誤解。

李瑋西云:病在外二句,概指諸病而言,即上百病皆然之意,入裡者死,如痺氣入腹,腳氣沖心之類。

問曰:陽病十八,何謂也?

師曰:(三陽之氣,主軀殼之外,如)頭痛,項腰脊臂腳掣痛,(六者雖兼上下,卻以其在軀殼之外,故謂之陽病,病在外者,有營病衛病營衛兼病之殊,是一病而有三也。

三而六之,故合為十八病也。又問曰)陰病十八,何謂也?

師曰:(三陰之氣,主軀殼之裡,如)咳、上氣喘噦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九者雖兼臟腑,以其在軀殼之裡,故謂之陰病,病在裡有或虛或實之異,是一病而有二也。

九而二之,故合為十八病也。

然三陰三陽,六氣之傳變無形也。

五臟六腑,臟腑之病証有形也。

臟腑受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

又各有氣分血分氣血並受之三端,六而三之,則為十八。)五臟病各有十八,合(而計之共)為九十病,人又有六(腑之病,視腑稍)微。

微有十八病,合(而計之共)為一百八病,(其數各井然而不紊,至於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名為)五勞,(大飽傷脾,大怒氣逆傷肝。強力舉重坐濕地傷腎,形寒飲冷傷肺,憂愁思慮傷心,風雨寒暑傷形,大怒恐懼不節傷志,名為)七傷,(氣極血極筋骨極肌極精極,名為)六極,婦人(十二瘕九痛七害五傷三因,共計)三十六病,(非六氣外淫所致,均)不在其中,(學人自當分別而論也。雖然,以上所言陰陽臟腑各証,皆就人身之受邪者,分其名目,猶未就邪氣之分屬。而究其所以然也。大抵輕)清(之)邪居上,(重)濁(之)邪居下,(從天得者。為)大邪中表,(從人得者,為)小邪中裡, 飪之邪從口入者,(為)宿食也。

五邪中人,(以類相從。)各有法度,風(為陽類而)中於(午)前,寒(為陰類而)中於暮,濕(重濁而)傷於下,霧(輕清而)傷於上,(再驗之一身。)風(為陽邪)令脈(緩而)浮,寒(為陰邪)令脈(緊而)急,霧(邪輕清而)傷皮腠,濕(邪重濁而)流關節。

(宿)食(止)傷脾胃,(而不及經絡腠理。)極寒(之時,令陽內伏而不固外,病多)傷經,極熱(之時,令陽浮於外,而暑熱並之,汗出則絡傷,病多)傷絡,(合而言之,無非以類相從之理也。)

此一節由陰陽臟腑五邪之分合異同,經氣時候原委,以及所當然者如彼,所以然者如此,欲學人體認於文字之外,則得矣。

附錄千金婦人三十六病,以備參考,十二瘕者。

謂所下之物,一如青泥,二如青血,三如紫汁,四如赤皮,五如膿痂,六如豆汁,七如葵羹,八如凝血,九如青血似水,十如米汁,十一如月浣,十二如經度不應期也。九痛者,一陰中痛傷,二陰中淋痛,三小便即痛,四寒冷痛,五月水來腹痛,六氣滿注痛,七汗出陰如蟲嚙痛,八脅下痛,九腰痛,七害者,一害食,二害氣,三害冷,四害勞,五害房,六害娠,七害睡,五傷者,一孔痛,二中寒熱痛,三小腸急牢痛,四臟不仁,五子門不正,三因者,一月水閉塞不通,二絕產乳,三羸瘦不生肌肉。

又康熙字典 字注云:讀與馨同,吳醫唐立三云,飪為烹調生熟之節,則 飪句,為 香可口過食之而停滯也。

問曰:病有急當救裡救表者,何謂也?

師曰:病(為)醫(者誤)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裡証甚急,而)身體疼痛者,(表証亦不可緩,二者相權。)急當(先)救(其下利清穀之)裡,(姑且)後(其表之)身(體)疼痛,(若服藥後)清便自調(而身仍痛)者,急當救表也。

此言証有表裡之殊,治有緩急之異也。傷寒論中最詳,不必多贅。

夫病(者,有平時之)痼疾,(而)加以(一時之)卒病,(卒者易攻,痼者難拔。審其先後。)當先治其卒病,後乃治其痼疾也。

前言病有表裡之不同,治者權緩急而分其先後,此言病有新舊之不同,治者審難易而分其先後也。

師曰:五腑病各有所得者愈,(有得之情志相勝者,如怒傷肝,得悲而愈,悲勝怒之類,有得之時日者,如病在肝,愈於夏,喜得子氣,製其勝我之類,有得之飲食者。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食苦,脾色黃,宜食酸,腎色黑,宜食辛是也。有得之自得其位者,肝病愈於丙丁,起於甲乙,心病愈於戊己,起於丙丁,脾病愈於庚辛,起於戊己,肺病愈於壬癸,起於庚辛,腎病愈於甲乙,起於壬癸是也。)

五臟病各有所惡,(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是也。而且)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何以謂之不喜,與其各有得者相反皆是,不僅以所惡為不喜也。姑即所不喜者,舉一端而言之。)病有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是臟氣為邪氣所變,而食之轉助病氣。)必發熱也。

(若傷寒証渴欲飲水少與之法,不在此例也。)

此一節言病以臟氣為本也。五臟病以有所得而愈者,謂得其所宜,足以安臟氣而卻病氣也。

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為病者,謂失其所宜,適以忤臟氣而助病邪也。

所得所惡所不喜,著一所字,所包者廣。

夫諸病在臟,(法宜攻下,而陽明入腑則不傳,腑猶臟治也。若果實在腸胃,雖十日不更衣,無所苦,謂不宜急下也。而惟陽明少陰中,有急下之証,夫曰急下,似當直攻而無疑矣。然攻之一法,最為元妙,若)欲攻之,當隨其所(同中)得(其所獨)而攻之,(陽明中得其急下三証,一曰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一曰陽明病發熱汗多者,一曰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此急防其悍氣盛而陰絕也。

少陰中得其急下三証,一曰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舌乾者,一曰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

一曰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此急防其火不戢將自焚也。)如(所得者不在可攻之例,第見其)渴者,(即論中所云,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是也。陽明病,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是也。二証均)與豬苓湯,(寓育陰於利水之中,則熱從小便去,而渴亦止,此與攻下法相表裡也。)餘皆仿此。

此一節言邪之在臟者宜攻,而攻法之神妙者,在於隨其所得四字,徐忠可順文敷衍。

絕無發明,尤在涇以水血痰食,添出蛇足,二君皆未得言中之旨。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2 23:16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