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88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傷寒論類方 卷一 柴胡湯類‧四】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0 12:15: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傷寒論類方 卷一 柴胡湯類‧四

 

柴胡湯類‧四

 

小柴胡湯(一)

 

發熱而嘔者如神。

 

柴胡(半斤) 黃芩 人參 甘草(炙) 生薑(切,各三兩) 半夏(半斤)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此又一法。

 

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湯除大棗,共廿八兩,較今秤亦五兩六錢零,雖分三服,已為重劑,蓋少陽介於兩陽之間,須兼顧三經,故藥不宜輕。

 

去渣再煎者,此方乃和解之劑,再煎則藥性和合,能使經氣相融,不復往來出入。

 

古聖不但用藥之妙,其煎法俱有精義。

 

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不嘔,不必用半夏;煩,不可用人參。

 

加栝蔞實一枚。

 

栝蔞實除胸痹,此小陷胸之法也。

 

若渴者,去半夏。

 

半夏能滌痰濕,即能耗津液。

 

加人參,生津液。

 

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

 

治消渴。

 

若腹中痛者,去黃芩,苦寒。

 

加芍藥三兩,除腹痛。

 

若脅下痞硬,去大棗,以其能補脾胃。

 

加牡蠣四兩。

 

《別錄》云:治脅下痞熱。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利小便。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不渴,則津液自足。

 

加桂枝三兩。

 

微熱則邪留太陽。

 

溫覆取微似汗愈。

 

若咳者,去人參、大棗,二味與嗽非宜。

 

生薑,加乾薑故去生薑。

 

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古方治嗽,五味、乾薑必同用,一以散寒邪,一以斂正氣,從無單用五味治嗽之法。

 

後人不知用必有害,況傷熱、勞祛。

 

火嗆,與此處寒飲犯肺之症又大不同,乃獨用五味,收斂風火痰涎,深入肺臟,永難救療矣!

 

又按:小柴胡與桂枝二方,用處極多,能深求其義,則變化心生矣。

 

論中凡可通用之方,必有加減法。

 

傷寒五、六日,正當傳少陽之期。

 

中風往來寒熱。

 

太陽之寒熱,寒時亦熱,熱時亦寒。

 

往來者,寒已而熱,熱已而寒也。

 

胸脅苦滿,胸脅為少陽之位。

 

默默不欲飲食,木邪乾土。

 

心煩喜嘔,木氣上逆。

 

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少陽火邪。

 

或腹中痛,木克土。

 

或脅下痞硬,木氣填鬱。

 

或心下悸,有痰飲。

 

小便不利,或不渴,有蓄飲。

 

身有微熱,太陽未盡。

 

或咳者,肺有皆飲。

 

小柴胡湯主之。

 

少陽所現之症甚多,柴胡湯所治之症亦不一,加減法具載方末。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

 

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

 

臟腑相連,其痛必下。

 

邪高痛下,故使嘔也。

 

此條申明所以往來寒熱,及不欲食,下痛上嘔之故,皆因正衰邪入,臟腑相牽所致,則立方之意,可推而知矣。

 

小柴胡湯主之。

 

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以法治之。

 

此必先見少陽之症,故用柴胡湯,服後而渴,則轉屬陽明矣。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此是太陽所同。

 

脅下滿,此則少陽所獨。

 

手足溫而渴者,前條之渴者屬陽明,此因脅下滿,則雖似陽明,不作陽明治矣。

 

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

 

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詳見桂枝類中。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少陽與太陽、陽明,相為出入,一證可據,雖有他證,可兼治矣。

 

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誤治。

 

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

 

凡誤治而本證未罷,仍用本證之方,他經盡同,不獨柴胡證也。

 

必蒸蒸而振,卻復發熱汗出而解。

 

邪已陷下,故必振動,而後能達於外。

 

《辨脈法篇》云:戰而汗出者,其人本虛。

 

是以發戰發熱汗出,邪仍從少陽而出。

 

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二候。

 

胸脅滿而嘔,此少陽的症。

 

日晡所,發潮熱,此似陽明。

 

已而微利,又現裡症,藥亂則症亦亂。

 

此本柴胡症,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

 

以湯劑利之,不應;復以丸藥利之,是謂重傷。

 

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雖潮熱,本屬少陽之邪,故仍以柴胡解外。

 

後以柴胡加芒硝主之。

 

解在後加芒硝湯下。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

 

陽氣不能隨經而散,故感謝發文!結不舒,非藥誤,即遷延所致。

 

亦壞症之輕者。

 

必有表,復有裡也,以上諸症,有表有裡,柴胡湯兼治表裡。

 

脈沉亦在裡也。

 

脈細者必沉。

 

汗出為陽微,以汗為征。

 

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裡。

 

陰則無汗。

 

此為半在裡,半在表也。

 

脈沉為裡,汗出為表。

 

脈雖沉緊,細即有緊象。

 

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此為要訣。

 

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

 

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得湯而不了了者,以有裡症,故大便硬,必通其大便,而後其病可愈。

 

其通便之法,即加芒硝,及大柴胡等方是也。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而不去者,與小柴胡湯。

 

陽明潮熱乃當下之症,因大便、小便自可,則裡症未具。

 

又胸脅嘗滿,則邪留少陽無疑,用此湯和解之。

 

陽明病,脅下硬滿,少陽症。

 

不大便,可下。

 

而嘔,亦少陽症。

 

舌上白苔者,邪未結於陽明,故舌苔白,雖不大便,不可下。

 

此要訣也。

 

可與小柴胡湯。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 然汗出而解也。

 

此四句,申明小柴胡之功效如此,所以諸症得之皆愈也。

 

按:少陽之外為太陽,裡為陽明,而少陽居其間。

 

故少陽之症,有兼太陽者,有兼陽明者,內中見少陽一症,即可用小柴胡湯,必能兩顧得效。

 

仲景所以獨重此方也。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弦屬少陽,浮大屬陽明。

 

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此少陽症。

 

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此症又似少陰。

 

一身面目悉黃,小便難,此二症又似太陰。

 

有潮熱,此似陽明。

 

耳前後腫。

 

刺之小瘥。

 

外不解。

 

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

 

脈浮雖有裡症,邪仍欲外出。

 

脈但浮,無余證者,與麻黃湯。

 

但浮無余症,則裡症全無,必從汗解,故用麻黃湯。

 

此二條,明陽明中風之症,有裡邪用小柴胡,無裡邪則用麻黃,總以脈症為憑,無一定法也。

 

若不尿,膀胱氣絕。

 

腹滿加噦者,不治。

 

論中陽明篇云: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

 

所以然者?

 

胃中虛冷故也。

 

「虛冷」二字尤明,蓋陽微欲盡也。

 

又云:大吐大下,汗出怫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

 

《靈樞》云:真邪相攻,氣並相逆,故為噦。

 

即呃逆也。

 

《素問》云:病深者,其聲噦。

 

乃肺胃之氣隔絕所致,兼以腹滿,故不治。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此為傳經之邪也。

 

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以上皆少陽本症。

 

尚未吐下,脈沉緊者,未吐下,不經誤治也,少陽已漸入裡,故不浮而沉緊,則弦之甚者,亦少陽本脈。

 

與小柴胡湯。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但發熱而非往來寒熱,則與太陽、陽明同,惟嘔則少陽所獨,故亦用此湯。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解見麻黃湯。

 

傷寒瘥以後,更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此復症也,非勞復,非女勞復,乃正氣不充,余邪未盡,留在半表半裡之間,故亦用小柴胡。

 

復病治法,明著於此,後世議論不一,皆非正治。

 

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

 

復症之中,更當考此二脈。

 

如果脈見浮象,則邪留太陽,當用汗法,如脈見沉實,則裡邪未盡,當用下法。

 

但汗下不著方名者?

 

因汗下之法不一,醫者於麻黃、桂枝,及承氣、大柴胡等方,對症之輕重,擇而用之,則無不中病矣。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此即下文所謂如瘧也。

 

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血因熱結,而成瘀矣。

 

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即以治瘧之法治之。

 

又云: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彼云斷,此云來。

 

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外邪內伏。

 

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

 

血室為中焦營氣之所聚。

 

肝藏血,心主血,營血結滯,則肝氣與心經之氣亦凝,故脅滿而神昏譫語。

 

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期門在乳下第二肋端,去乳頭約四寸,肝募也。

 

厥陰、陰維之會,刺入四分,血結則為有形之症,湯劑一時難效。

 

刺期門以瀉厥陰有餘之熱,則尤親切而易散。

 

又云: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

 

晝清而夜昏者。

 

血室屬陰,病在陰經也。

 

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此為中焦營氣之疾,汗下二法,皆非所宜,小柴胡湯:刺期門,則其治也。

 

按:熱入血室之狀,此二條為最詳,婦人傷寒,此症最多,前條症稍輕,後二條症尤重。

 

男子亦有之。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 ... 1%9E%E6%96%B9/index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6 04:15 , Processed in 0.07812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