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街】 澎湖群島開發最早的市街,同時也是臺灣地區現存最早的漢人聚落。
在清代稱為大井街。
中央街的興起是因媽祖宮的香火鼎盛,明末、清代到日治時期,可謂中央街的全盛時期。
清末,媽祖宮興建城牆與城門,圍塑城區,突顯了中央街的重心地位。
而日治時期的拆牆築港運動,則帶動了中央街的商業活動,使其成為日人的娛樂中心。
然而戰後卻因它的歷史意義,與區內處處老舊房舍,使得發展停滯不前。
民國70年代,隨著觀光產業日趨活絡,文化資產保存概念覺醒,中央街的保存發展受到重視,旋於民國73年經內政部指定為歷史街區保存區。
但由於政府缺乏積極的作為,又限制房舍的改建,導致屋舍傾倒,空屋率上昇。
民國80年經相關單位多次協商,將保存區變更為「中央街文化風貌特定專用區」,當地居民更在民國83年成立「第一街振興協會」,民國90-91年間,獲離島建設基金補助經費進行重建,直到民國94年6月「澎湖縣中央古街新商圈文化發展協會」成立。
從指定為保存區,至完成重建,一共歷經20年。
重建後的中央街內仍保有三級古蹟「四眼井」,縣定古蹟「乾益堂中藥行」,澎湖最早的旅社「中央旅社」等;
並緊臨國家一級古蹟天后宮,是一條深具人文與歷史軌跡的古街。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54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