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孔廟】 奉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西元前551年至479年)的廟宇。
又稱文廟。
孔子是儒家思想創始人,漢武帝獨尊儒術,奠定儒家思想在中國學術的正統地位;
西元630年,唐太宗詔令全國州縣學校皆設孔廟,孔廟遂成為中國歷代正統學術的精神中心。
主要建築一般有萬仞宮牆、泮池、禮門、義路、大成門、櫺星門、大成殿、東西兩廡、崇聖祠、明倫堂等,形成多重院落,有些孔廟並設有名宦祠、鄉賢祠、節孝祠、孝子祠。
建築形制通常以前廟後學、左廟右學或右廟左學方式配置,通稱為「學宮」或「廟學」。
臺灣於明鄭時期開始設府置縣,並依制興學建廟。
早期所建多採閩南建築形式,以臺南、彰化、新竹、宜蘭及臺北孔廟為代表,起翹的燕尾屋脊、色彩豐富的泥塑、剪粘及交趾陶為其特色;
1970年代後所建,則多採中國古典宮殿樣式,如高雄市左營孔廟、高雄縣(註1)旗山孔廟、臺中市孔廟、桃園縣孔廟等,反映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
孔廟祀神具「全國通祀」特性,主殿大成殿奉祀孔子、四配(顏回、曾子、子思、孟子)、十二哲(孔子弟子及南宋大儒朱熹)神位,東西二廡奉祀孔孟弟子及歷代的賢明學儒共156神牌,後殿為崇聖祠,供奉孔子先世五代祖先,以示儒家慎終追遠、講求孝道精神。
古代得入孔廟從祀孔子、享萬代之典者,需具備有「入而有得於道統之微,出而有裨於治統之實」的資格,經由朝廷眾議滙集共識後,最後才由君主定頒。
祭祀孔子的典禮稱為「釋奠禮」,唐至清代均於每年的春秋二季仲月(農曆2月、8月)上丁日(第一個丁日)舉行,日治時期逐漸改為農曆誕辰8月27日舉祭。
1952年政府改定孔子誕辰為國曆9月28日,並訂為教師節,全國各地孔廟皆於教師節舉行釋奠禮。
20世紀後廟學解構,孔廟的經營與管理,除原有的祭祀功能外,漸朝傳統文化及觀光產業方向推廣。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42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