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臺南天壇】 天壇,俗稱天公壇、天公廟,主祀神格最高的玉皇上帝。
神明多達二十多種,民俗活動十分活絡,幾乎從年初至年尾,廟會祭典不斷。
其中,神明誕辰祭典以農曆正月初九的玉皇上帝誕辰、六月二十四日的關聖帝君誕辰及九月初九的九皇大帝壽誕最盛大。
另一方面,天壇後殿長年「師公」(道士)雲集,爲人收驚、祈福、驅邪、補運等。
想見識這方面的民俗,瞭解常民的文化,天壇是相當好的景點。
【歷史沿革】天壇原是明鄭時期奉明正朔、築台祭告天地之所。
入清後,卻因政治顧慮,一直未能建壇。
直到咸豐四年(西元1854年),在清廷的政治控制較鬆弛,而人們的精神慰藉日益殷切的情勢下,終於獲得清廷的允准。
同年八月正式開工,經過六個月,終於完成了包括前殿及正殿的兩落式建築,為確定地界,前埕外並設照牆,這便是俗稱天公廟的天公壇。
咸豐五年(西元1855年)又增建後殿,並塑造三清道主、三官大帝等數十尊神像。
清光緒二十五年(西元1899年)重修,並改廟名為「天壇」,民國三十八年(西元1949年)重修一次。
日治時,由於日人拆除康熙古剎黃檗寺,寺中文衡聖帝(即關公)神像被奉請回天壇同祀。
光復後,於民國六十八年(西元1979年)將左廂武聖殿改建為兩層樓鋼筋混凝土構造,除主神關公外,另又增祀五文昌等多尊神明。
次年廟宇正身重修並抽換樑柱,民國七十二年(西元1983年)廟名改為「台灣首廟天壇」,民國七十三年(西元1984年)重修屋頂簷飾,由漆木構。
至此,不僅建築更臻堂皇,且神明濟濟,成為名副其實天界眾神的祭壇。
【建築特色】天壇由廟埕ˋ三川殿正殿ˋ後殿及前後過水廊組成,與一般傳統廟宇之格局相若。
廟埕前有照牆一面,雕塑相當生動。
三川殿之石獅與抱鼓石均造型幽雅,為重要歷史文物,牆堵上以「福ˋ祿ˋ壽ˋ山ˋ海」五字構成一美麗之圖案,中央為花瓶以寓平安,極為特殊,門板則以門釘取代門神,以彰顯玉皇大帝之神格。
正殿為重簷歇山,為全廟最高之建築,屋脊上為雙龍拜塔,殿中供奉大帝神位,不設神像,神龕雕刻華麗。
天壇的龍柱多達五對,其中,在諸多柱子中,最前面兩根「檐柱」為清同治年間作品,造型剛勁有力,氣勢非凡。
風格之不同,值得欣賞比較。
天壇的雕刻以龍柱石刻和憨番木雕最精采;
文物部分則不能錯過台南市三大名匾之一且遠近馳名的「一」字匾。
天壇的「憨番」幾乎遍佈全廟。
濃眉大眼,寬鼻厚唇,捲鬍曲髮,是一般憨番的特徵;
此外,有的頭戴緊箍,有的彩帶飄揚,有的扛簷角,有的擎大杉,造型不一而足,質量俱佳,精采豐富,不彷好好欣賞。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