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釋斌宗】 (1911年,彰化鹿港~1958年,台北市)釋斌宗,俗姓施,西元1911年生於彰化鹿港。
未成年即出家的釋斌宗是台灣日治時期後期及台灣光復初期知名的佛教傳道人士,終生最重要事蹟是於偕同覺心法師在臺北市創設南天臺弘法院,並在該院弘法期間,教導了許多後來知名的佛教法師。
因此,其佛教思想至今仍影響台灣甚鉅。
生於彰化鹿港的釋斌宗,身家背景頗佳;
父親則為執業漢醫。
1925年,接受私塾教育的斌宗,以十四歲年紀皈依獅頭山妙禪法師,展開一生的出家歷程。
1928年,他前往臺中市郊汴峰,展開獨自修行,並同時研讀大乘佛經。
在研修過程,他漸對日治時期佛教受到日本佛教影響,以致失去佛教真義感到憂心。
例如他認為日本佛教在台灣宣揚的「肉食帶妻」教義,極為不合佛法。
為此,他開始興起矯正台灣佛教本質的宏願。
1933年,為了研讀大乘佛教真義,釋斌宗前往當時佛教宣教熱烈的中國大陸。
於抵達中國大陸後,他先到中國福建參訪虛雲和尚,後再以6年時間,先後參訪曹溪南華寺,普陀山及太白山天童寺等地。
期間,旅程遍佈大陸福建,江蘇,江西等九省份。
最後,他在上海掛單講學傳教。
民國26年,中日戰爭正式爆發,因為家籍身分為日屬台灣居民,其身分過於敏感,故不得不離開大陸。
惟搭渡輪返回台灣基隆後,仍遭在台日警以「疑民」身分拘留一個多月,直到觀音山本圓和尚奔走才獲釋。
從監牢出獄的斌宗,隨即前往高雄,並在大岡山龍湖庵講解《地藏經》,這是臺灣首次公開研究經典的活動。
此活動於台灣各地持續數年後,其名聲不但響於台灣佛教界,更傳至日本佛宗團體,因此他被日本佛教團體邀請,於1940年前往日本訪問。
之後,釋斌宗的佛教活動仍以講演及開示為主,其中對象不分高低,皆可因材施教。
1944年,他再於新竹古奇峰上,創設了南天臺法源寺,並在寺內繼續傳道工作。
民國34年,台灣光復,釋斌宗繼續佛教教學工作,此期間曾短暫閉關三年。
民國38年,岀關的他在台灣南北奔波,講學內容不脫阿彌陀經,楞嚴經等佛教經典。
民國42年,他連同許多佛教法師,開始由院寺主導的傳戒活動,徹底改變舊有台灣佛教傳戒方式。
民國44年,他為了提倡台灣北部佛教,並區別齋教正信,特地連同覺心法師,在臺北市中山北路創設了南天臺弘法院,從此,他掛單於此佛院,戮力佛教講學。
民國47年4月7日,因病去世於弘法院,得年僅48。
斌宗長項為傳道教學,對上者可深解佛法,對下者可淺顯開示,因此對台灣佛教頗有貢獻。
除此,他也要釋許多佛教經典並手書學佛心得。
其著作有:《煙霞吟稿》、《雲水詩草》、《山居雜詠》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要釋》、《佛說阿彌陀經要釋》等等。
民國47年過世後,弘法院弟子,將上述著作合輯為《斌宗法師遺集》出版,至今仍多有傳世。
釋斌宗座傳弟子頗眾,這裡面以淨心,覺心及印心三位法師最為知名。
其中,淨心法師更在民國82年至90年間擔任中國佛教會(台灣)理事長。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0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