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臺灣海峽中立化】 1950年韓戰爆發之後美國針對臺灣海峽採取的政策。
6月25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簡稱北韓、北朝鮮)軍隊越過北緯38度線南侵,韓戰爆發。
27日,美國杜魯門總統有鑑於臺灣如果落入共產主義者手中,將影響全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因此發表聲明指出:「我已下令第七艦隊必須防止任何對臺灣的武力攻擊。
我也對在臺灣的中國政府呼籲停止向中國本土的所有海空作戰行動。
臺灣未來的地位,必須等到太平洋的安全回復,及對日本的和平條約成立之後,或者聯合國有所決定之後,才能確定。」
此舉雖不是協防臺灣,但美國一反1950年初對中國內政「袖手旁觀」的政策,派第七艦隊巡防臺灣海峽,使臺灣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力威脅。
29日,外交部長葉公超發表聲明,表示:「在對日和約未訂立前,美國政府對於臺灣之保衛,自可與中國政府共同負擔其責任」;
而「美國政府在其備忘錄中,向中國所為之上項提議,當不影響開羅會議關於臺灣未來地位之決定,亦不影響中國對臺灣之主權。」
整體而言,杜魯門的聲明,雖然標舉臺灣地位未定的立場,但所產生的國際政治的實際效果,對於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大體上是有利的。
此後,在冷戰「圍堵政策」的歷史結構下,美國大體上採取支持蔣中正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是中國合法代表的立場,雖不正式「承認」,也未挑戰其現實上統治臺灣的「事實」,而在1970年代美國明確表示不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參加聯合國後,此一政策才正式改弦易轍。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8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