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扇子】 扇子,古時又名箑。
主要分為兩大種,一種是儀仗用的,一種是驅暑用的。
儀仗用扇是身分地位的標誌,在現代已不用了;
而驅暑用扇,除了是一項實用的工藝品外,在中國更發展成一項藝術品,在扇面上書畫,成為文人的一項雅好,到了現代也隨著電風扇和冷氣機的發明而沒落了。
雉尾扇,據古今注記載,自殷商時代已開始使用,是一種代表階級高貴的扇,屬於皇室儀仗隊所執儀仗的一種,原來是用來摒擋風塵的,後來就演變成代表皇家的標誌之一。
古代用雉雞毛編成一種上圓下方的大扇,在出行的儀仗隊中,分列左右,增加威儀,至唐代,將雉尾改為孔雀羽毛裝飾在扇周圍,中間繡雙孔雀或雙盤龍。
障扇,是一種長柄大扇,漢代的豪俠喜歡仿雉尾扇製障扇,於是形成許多富貴人家用它,由僕人拿著這種長扇替主人扇風。
傳說漢代長安城的一位巧工丁緩,製作七輪扇,用七面直徑一丈的大扇互相連接,只要一個人去運轉就能滿室清涼。
做扇子的材料很多,只要是能張成平面的東西,都可以拿來做扇子。
用禽鳥的羽毛編成扇,叫羽扇;
用薄竹片編成六角形的,叫竹扇;
用細絹做的,叫紈扇;
用蒲葵葉做的,叫葵扇或蒲扇,還有人用皮革,甚至用筍皮做扇子。
做成圓形的扇子,又叫團扇。
攜帶方便,開合自如的摺疊扇,扁骨多少,沒有一定,而都聚集在末端,又叫聚頭扇;
因為可以張開成半圓形,又叫撒扇。
此種扇起源於日本,宋代時已有倭人進貢,到明代才流行起來,由於當時的朝鮮、日本進貢給永樂皇帝,皇帝覺得很方便又好看,下令工匠製作。
摺疊扇的扇骨,主要有竹、木、象牙、雕漆四種,張上紙或絹做扇面;
也有用檀香木削成薄片,刻上花紋,一片一片連接起來,成為一把完全由木片做成的檀香扇。
自從唐太宗在端午節賜扇給大臣長孫無忌以後,沿襲成端午贈扇的習俗。
大書法家王羲之,有一次在山路上見到一個老婆婆賣六角竹扇,王羲之買了幾把,隨即在每把扇子上各題了五個字,老婆婆有點不高興,怎麼把扇子弄髒了,王羲之對他說,你只要對人說:「這是王右軍的法書。」
賣他一百錢。
老婆婆照他的話做了,大家都搶著買,老婆婆賺了一筆。
以後文人開始喜歡在扇子上題字、畫畫,尤其明清文人畫大盛以後,文人特好在摺疊扇的扇面上書畫,無論是法書、山水、人物、花鳥、翎毛都是他們的體裁,自用或當做禮物送人,形成中國特有的書畫藝術形式。
(李應強)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4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