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鄧蔭南】 鄧蔭南(西元一八四六~一九二二年),原名松盛,字有相,廣東開平人。
早歲獻身革命,詭其名曰三,人稱三伯。
年少有大志,嘗言:「必須驅逐滿虜,光復華夏,中國始有救藥。」
清吏偵知,欲逮捕之,喬裝逃往香港,得免於難。
後渡洋至檀香山,兄燦助以資本,於茂宜島經營糖業致富,與國父胞兄德彰交誼甚篤。
興中會成立,被舉為幫辦,襄助總辦處理會務。
時革命初起,國父有發行債券籌措經費之議,蔭南表示:「願以全部資產,贊助革命事業。」
傾家義舉,深為國父感動。
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國父返香港策畫起義,蔭南盡鬻檀島產業,得數萬金,潛返香港相助。
會廣州首次起義不成,陸皓東死難,同志流亡海外,蔭南則匿居港澳,與陳少白等開辦中國日報於香港,鼓吹革命,又助款運動清軍。
與史堅如在廣州謀炸督署,事敗,堅如壯烈成仁。
革命黨人屢躓屢起,犧牲壯烈,蔭南始終在港澳接濟響應,為革命盡力。
辛亥起義,蔭南亦於廣東響應,民國建立,任新安民軍總監督、開平民團總長。
又先後參與討袁軍事、討逆之役。
陳炯明叛變,國父蒙難於永豐艦,蔭南獻金接濟,舉兵聲討,謀炸陳逆失敗,赴滬追隨國父。
民國十一年,陳逆敗竄惠州,國父重返廣州,被舉為大元帥,繼續北伐。
蔭南時年事已高,隱居澳門,以憂勞國事,於翌年二月五日病逝,享年七十有八。
國父贈誄詞以弔先烈忠魂,有「愛國以命,愛黨以誠,家不遑顧,老而彌貞」之語。
北伐成功,政府念其勳勞,明令褒揚,並以國禮葬於廣州東郊七寶岡。
(程光裕)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