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蒙古西征】 蒙古西征有三次。
第一次西征:蒙古太祖十四年(西元一二一九)六月,花剌子模酋哈只兒蘭禿殺蒙古商人,成吉斯汗率師親征取訛特剌(Otrar)。
十五年三月,克布哈剌(安國,Bukhara)。
五月,克花剌子模新都城尋思干(撒馬爾罕,Samarkand),並破欽察部。
第二次西征:窩闊臺因太祖西征後,欽察諸部多叛,於太宗七年(一二三五)春以拔都(Batu)為元帥、太子貴由(Guyuk)及皇侄蒙哥(Mungke)為長,速不臺為先鋒。
九年蒙哥破欽察部(Kichh),擒其酋八赤蠻(Paciman)。
十年進焚兀拉的米兒(Vladimir,約今莫斯科﹝Moscowy﹞,意為冰窖),建欽察汗國(KichkKhan),其領域包括今俄羅斯(Oross,蒙人命之蒙文名)大部、波蘭東部,分金帳、白帳、青帳汗國,常駐伏爾加河(UolgaR.)下游之薩萊(Sarai),統治俄人約二百四十年(一二四○~一四八○)。
第三次西征:蒙哥被選為大汗,以大弟忽必烈治漢地,開府金蓮川(察哈爾多倫附近),以三弟旭烈兀(Hulayu)為第三次西征主帥。
憲宗(蒙哥汗)六年(一二五六),首滅木剌夷(安國)。
八年攻占報達(Bagdad,伊拉克都城巴格達),亡大食(阿拉伯)帝國,合波斯與西亞之地,建伊兒汗國(IliKhan,一二五六~一三三四),後併於帖木兒帝國(TimurEmpire)。
(趙振績)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3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