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9 19:36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澶淵之盟】
宋太宗自高梁河、瓦橋關及歧溝關諸戰役失敗,不復存收復燕雲之念,遼益輕宋。
真宗咸平六年(西元一○○三)四月,望都之役,宋雲州觀察使王繼忠孤軍力戰,為遼所俘。
繼忠以驍勇著稱,素為真宗信任,蕭太后亦大加器重,授以高官,妻以貴女。
繼忠感於新恩舊寵,遂決心促成宋遼和好。
時宋固不能戰,遼亦厭兵,然為取得較大戰果,乃於次年舉兵南下,深入澶淵(澤名,在澶州,河北濮陽西南),宰相寇準獨排眾議,請真宗親征,及至南城,遼兵方盛,眾請駐蹕以覘軍勢,經準陳明利害,遂渡河,登此城門樓,張黃龍旗,城下將士踴躍歡呼,氣勢百倍。
真宗還行宮,留準居城上,雙方相持十餘日,遼統軍撻覽出督戰,中伏弩死。
遼求和益急,寇準初則反對,繼則力主提出較高條件,不為真宗所納。
真宗允王繼忠建議,遣曹利用使遼,進行和議。
議定由宋歲遺遼銀、絹三十萬。
方曹利用受任為使,真宗告以不得已時,許遼歲幣可增至百萬。
寇準密阻曹利用,謂過三十萬,當殺之。
及利用返,至行宮謁天子,內侍問利用,利用不敢言,但以三指額面,內侍入奏三百萬。
真宗歎曰:「姑了事,亦可耳!」
後聞係三十萬,大喜。
景德元年十二月七日(一○○五年十一月三十一日)兩國誓書立,二十九日頒行河北、河東諸州軍。
宋誓書曰:「維景德元年,歲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七日丙戌,大宋皇帝謹致誓書於大契丹皇帝闕下:共遵誠信,虔守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
或有盜賊逋逃,彼此無令停匿。
至於隴畝稼穡,南北勿縱騷擾。
所有兩朝城池,並可依舊存守,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創築城隍。
開掘河道。
誓書之外,各無所求。
必務協同,庶存悠久。
自此保安黎庶,慎守封陲,質於天地神祇,告於宗廟社稷。
子孫共守,傳之無窮。
有渝此盟,不克享國。
昭昭天鑒,當共殛之!
遠具披陳,專候報復,不宣,謹白。
遼誓書曰:「維統和二十年,歲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十二日辛卯,大契丹皇帝謹致誓書大宋皇帝闕下:共議戢兵,復論通好,兼承惠顧,特示誓書: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
或有盜賊逋逃,彼此無令停匿。
至於隴畝稼穡,南北勿縱騷擾。
所有兩朝城池,並可依舊存守,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創築城隍,開掘河道。
誓書之外,各無所求。
必務協同,庶存悠久。
自此保安黎庶,慎守封陲,質於天地神祇,告於宗廟社稷。
子孫共守,傳之無窮。
有渝此盟,不克享國。
昭昭天鑒,當共殛之!
某雖不才,敢遵此約,謹當告於天地,誓之子孫,苟渝此盟,神明是殛!
專具咨述,不宣,謹白。
盟約成,宋帝以叔母禮事遼太后,遼帝以兄禮事宋帝。
兩國恢復貿易,高麗等國亦遣使至遼賀與宋和。
自是宋遼互通慶弔,使節往返不絕者一百一十八年。
史稱澶淵之盟。
(程光裕)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7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