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三十六十劑】
十劑
劑者,從齊從刀,用以齊其不齊,而成其所以齊也。
獨用之謂藥,合用之謂劑,才有長短大小良毒之難齊,用有相益相濟、相畏相惡、相忌相制之不同,劑有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對治之名異。
良相劑量群才,以成治世之功;良醫劑量群藥,以成治病之功,其義一也。
合劑者必本乎是,苟昧其旨而違其道,即失對治之義,求疾之瘳,其可得乎!宣,可去壅,薑橘之屬是也。
故鬱壅不散,宜宣劑以散之。
有積痰上壅,有積瘀上壅,有積食上壅,有積飲上壅。
(宣涌吐之劑也,經曰:高者因而越之,又曰:木鬱則達之。
以病在上而涌吐之也,若瓜蒂散、薑鹽湯、人參蘆、藜蘆之類。)
通,可去滯,通草、防己之屬是也。
故留滯不行,宜通劑以行之。
如痹留也、飲留也、痛亦留也。
(通,疏通之劑也,如小便滯而不通。
宜通草、琥珀、海金沙之屬:月經滯而不通,紅花、桃仁、五靈脂之屬。)
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
故羸弱不足,宜補劑以扶之。
有氣弱、有血弱、有氣血俱弱。
(補,滋補之劑也。
不足為虛,《經》曰:虛則補之。
如氣虛四君;血虛四物;氣血俱虛八珍十全之劑。
又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蓋藥味酸苦甘辛鹹各補其臟,故此為云。)
瀉,可去閉,葶藶、大黃之屬是也。
故閉結有餘,宜瀉劑以下之。
有閉在表,有閉在裡,有閉在中。
(瀉,泄瀉之劑也。
有餘為實,《經》曰:實則瀉之,實則散之。
如大小承氣湯、大柴胡湯之類。)
滑,可去著,冬葵子、榆白皮之屬是也。
故澀則氣著,宜滑劑以利之。
有經澀,有小便澀,有大便澀。
(滑,滑利之劑也。
滑以養竅,如大便結燥,小便淋澀,用火麻仁。
鬱李仁,冬葵子、滑石之類。)
澀,可去脫,牡蠣龍骨之屬是也。
故滑則氣脫,宜澀劑以收之。
前脫者遺尿,後脫者遺矢,陽脫者自汗,陰脫者失精失血。
(澀,收斂之劑也。
如大便頻瀉,宜肉豆蔻訶子之屬:小水勤通,宜桑螵蛸、益智之屬;冷汗不禁,宜黃 、麻黃根之屬;精遺不固,宜龍骨,牡蠣之屬:血崩不止,宜地榆、阿膠之屬。
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類是也。
故濕則為重,宜燥劑以除之,有濕在上,有濕在中,有濕在下,有濕在經絡,有濕在皮肉,有濕在筋骨。
(燥,除濕之劑也,如夾食致瀉,停飲成痰,宜白朮、蒼朮、茯苓半夏之屬。
肢體浮腫,胸腹脹滿,宜桑白皮、大腹皮、赤小豆之屬。
又沉寒痼冷,吐利腥穢,宜高良薑,附子川椒之屬。)
濕,可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屬是也。
故枯則為燥,宜濕劑以潤之。
有減氣而枯,有減血而枯。
(濕潤燥之劑也。
與滑雖類,略有不同,《經》曰:辛以潤之,蓋辛能散氣能化液也。
至於鹽硝味雖屬鹹,亦屬其陰之水、誠潤燥之要藥,夫人有枯涸皺揭之病,匪獨金化為然。
亦有火以乘之,非濕劑莫能愈也。)
重可去怯,磁石鐵粉之屬是也。
故怯則氣浮,宜重劑以鎮之。
神志失守,驚悸不寧。
重,鎮固之劑也,如小兒急驚,心神昏冒,宜金銀箔、朱砂丸之屬。
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
故實而氣蘊,宜輕劑以揚之。
腠理閉悶,噎寒中蘊。
(輕,散揚之劑也。
如寒邪客於皮膚,頭痛身熱無汗,宜麻黃湯、升麻葛根湯之屬。)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6%AE%E6%B0%8F%E9%8C%A6%E5%9B%8A%E7%A7%98%E9%8C%84/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