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7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景岳全書-卷之四十八大集本草正上毒草部附子百二六】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9-6 20:28: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景岳全書-卷之四十八大集本草正上毒草部附子百二六

 

 

氣味辛甘,醃者大鹹,性大熱,陽中之陽也。

 

有毒。

 

畏人參,黃耆,甘草,黑豆,綠豆,犀角,童便,烏韭,防風。

 

其性浮中有沉,走而不守。

 

因其善走諸經,故曰與酒同功。

 

能除表裏沉寒,厥逆寒噤,溫中強陰,煖五臟,回陽氣,除嘔噦霍亂,反胃噎膈,心腹疼痛,脹滿瀉痢,肢體拘攣,寒邪濕氣,胃寒蚘蟲,寒痰寒疝,風濕麻痺,陰疽癰毒,久漏冷瘡,格陽喉痺,陽虛二便不通,及婦人經寒不調,小兒慢驚等證。

 

大能引火歸源,制伏虛熱,善助參,耆成功,尤贊朮,地建效。

 

無論表證裏證,但脈細無神,氣虛無熱者,所當急用。

 

故虞搏曰:附子稟雄壯之質,有斬關奪將之氣,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以追復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入血分,以滋養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驅逐在表之風寒;引溫煖藥達下焦,以祛除在裏之冷濕。

 

吳綬曰:附子乃陰證要藥,凡傷寒傳變三陰,及中寒夾陰,雖身大熱而脈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脈沉細者,尤急須用之,有退陰回陽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近世陰證傷寒往往疑似而不敢用,直待陰極陽竭而用,已遲矣。

 

且夾陰傷寒,內外皆陰,舍此不用,將何以救之?此二公之言,皆至言也,不可不察。

 

惟孕婦忌服,下胎甚速。

 

合涎塞耳,亦可治聾。

 

辨製法:附子製法,稽之古者,則有單用童便煮者,有用薑汁鹽水者,有用甘草,黃連者,有數味皆兼而用者,其中宜否,最當詳辨。

 

夫附子之性熱而剛急,走而不守,土人醃以重鹽,故其味鹹而性則降。

 

今之所以用之者,正欲用其熱性以回元陽,以補脾腎,以行參,耆,熟地等功,若制以黃連,則何以藉其回陽?若制以鹽水,則反以助其降性。

 

若制以童便,則必不免於尿氣,非惟更助其降,而凡脾氣大虛者,極易嘔噦,一聞其臭,便動惡心,是藥未入口,而先受其害,且其沉降尤速,何以達脾?惟是薑汁一制頗通,第其以辛助辛,似欠和平,若果直中陰寒等證,欲用其熱,此法為良;至若常用而欲得其補性者,不必用此。

 

又若煮法,若不浸脹而煮,則其心必不能熟,即浸脹而煮,及其心熟,則邊皮已太熟而失其性矣;雖破而為四,煮亦不勻。

 

且煮者必有汁,而汁中所去之性亦已多矣,皆非制之得法者。

 

製法:用甘草不拘,大約酌附子之多寡而用。

 

甘草煎極濃甜湯,先浸數日,剝去皮臍,切為四塊,又添濃甘草湯浸二三日,捻之軟透,乃咀為片,入鍋文火炒至將乾,庶得生熟勻等,口嚼尚有辣味,是其度也。

 

若炒太乾,則太熟而全無辣味,并其熱性全失矣。

 

故制之太過,則但用附子之名耳,效與不效無從驗也。

 

其所以必用甘草者,蓋以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後緩;附子之性毒,得甘草而後解;附子之性走,得甘草而後益心脾;附子之性散,得甘草而後調營衛,此無他,亦不過濟之以仁而後成其勇耳。

 

若欲急用,以厚紙包裹,沃甘草湯,或煨,或炙,待其柔軟,切開,再用紙包頻沃,又炙,以熟為度。

 

亦有用裹而煨者亦通。

 

若果真中陰寒,厥逆將危者,緩不及制,則單用炮附,不必更用他製也。

 

辨毒,附子之性,剛急而熱,制用失宜,難云無毒,故欲制之得法。

 

夫天下之制毒者,無妙於火,火之所以能制毒者,以能革物之性。

 

故以氣而遇火,則失其氣,味而遇火,則失其味,剛者革其剛,柔者失其柔。

 

故制附之法,但用白水煮之極熟,則亦全失辣味,并其熱性俱失,形如蘿蔔可食矣,尚何毒之足慮哉?今制之必用甘草者,蓋欲存留其性而柔和其剛耳。

 

今人但知附子之可畏,而不知太熟之無用也。

 

故凡食物之有毒者,但制造極熟,便當無害,即河豚,生蟹之屬,諸有病於人者,皆其欠熟而生性之未盡也。

 

故凡食物之有毒者,皆可因此以類推矣。

 

至若藥劑之中,有當煆煉而用者,又何以然?夫物之經火煆者,其味皆鹹澀,而所以用煆者,非欲去其生剛之性,則欲用其鹹澀之味,而留性與不留性,則其中各有宜否,故凡當煆煉而用者,皆可因此以類推矣。

 

又如藥之性毒者,何可不避?即如[本草]所云某有毒,某無毒,余則甚不然之,而不知無藥無毒也。

 

故熱者有熱毒,寒者有寒毒,若用之不當,凡能病人者,無非毒也。

 

即如家常茶飯,本皆養人之正味,其或過用誤用,亦能毒人,而況以偏味偏性之藥乎?但毒有大小,用有權宜,此不可不察耳。

 

矧附子之性,雖云有毒,而實無大毒,但制得其法,用得其宜,何毒之有?今之人不知其妙,且并人參,熟地而俱畏之。

 

夫人參,熟地,附子,大黃,實乃藥中之四維,病而至於可畏,勢非庸庸所濟者,非此四物不可,設若逡巡,必誤乃事。

 

今人直至必不得已而後用附子,事已無濟矣。

 

事無濟則反罪之,將附子誠廢物乎?嗟夫!人之所以生者,陽氣耳,正氣耳。

 

人之所以死者,陰氣耳,邪氣耳。

 

人參,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黃者,亂世之良將也。

 

兵不可久用,故良將用於暫;亂不可忘治,故良相不可缺。

 

矧夫附子雖烈,而其性扶陽,有非硝,黃之比;硝,黃似緩,而其性陰泄,又非桂,附可例。

 

華元化曰:得其陽者生,得其陰者死。

 

[內經]曰:門戶不要,是倉廩不藏也。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今之人履芒硝,大黃若坦途,視參,附,熟地為蛇蝎,愚耶?知耶?

評分

參與人數 1龍幣 +5 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15 05:32 , Processed in 0.16699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