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本草集要(下) 本草菜部2835】
韭 味辛,微酸,氣溫。
性急,無毒。
(忌與蜜同食,其子入藥炒,)主歸心,安五臟,主胃中熱,充肝氣,則病患可久食。
韭汁生研,冬月用根細飲之,下膈間瘀血甚效。
又中風疾失音,心脾痛,上氣喘息,胸膈氣結滯及中惡腹脹,俱搗飲之。
小兒初生灌之,即吐惡血,令無病。
狂犬咬、蛇虺蟲毒並惡瘡,搗敷之。
多食昏人目。
未出糞土為韭黃,滯不宜食。
花食之動風。
子主夢泄、精滑、溺白,甚良。
薤 味辛、苦,氣溫。
入手陽明經。
無毒。
(取白良,白冷清熱,忌輿牛肉同食。)
主金瘡,敗諸瘡,中風寒水腫,生搗熱塗之。
與蜜同搗塗湯火瘡,甚效。
宜心歸骨,菜芝也。
輕身不飢耐老,除寒熱,去水氣,溫中散結,利病患。
止久痢冷瀉,同黃柏煮食,絕赤痢、霍亂乾嘔,煮之服之。
胸膈卒痛,肺氣喘急,俱搗生汁,細飲之。
葫 (大蒜也。)
味辛,氣溫。
屬火,有毒。
(獨子者入藥佳,五月五日采。)
主散癰腫急瘡,除風邪,殺毒瓦斯。
健胃善化肉,破冷氣,爛 癖,辟瘟疫氣,瘴氣蠱毒,蛇蟲,溪毒。
治中暑毒,霍亂轉筋腹痛,爛嚼溫水嗌之。
又鼻血不止,爛搗塗足心,止即拭去。
醋浸之經年者良。
此物氣極葷,煮為羹 極俊美,熏氣亦微。
下氣溫中,消穀生食。
久食傷肝氣,損目明。
又傷肺傷脾,引痰,宜戒之。
癰疽發背,惡瘡腫核初發,取紫皮獨頭蒜橫切作片子用濃一分貼腫頭中心,炷艾如梧桐子,灸蒜上,勿令大熱。
若覺痛,即擎起蒜,蒜焦更用新者。
如已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
以多為善,無不效者。
疣贅之類,亦依此灸。
小蒜 味辛,氣溫。
有小毒。
歸脾腎,主霍亂,腹中不安,消穀,理胃溫中,除邪痺毒瓦斯。
華佗用蒜齏,吐人惡物,雲是此。
又云是大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