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90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太陽證風寒濕痹】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2 06:24: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太陽證風寒濕痹

 

太陽證風寒濕痹(風濕)

 

湯××,女,37歲。

 

成都市棕墊生產組工人。

 

【病史】1964年自覺經常頭暈,乏力,周身關節疼痛。

 

1965年10月30日晚,突覺肢體沉重疼痛,不能轉側,手不能握物,足不能移步,衣食往行均需他人料理。

 

次日急送××醫院,診斷為「風濕」。

 

經針灸治療十餘日,效果不顯,遂來求診。

 

按太陽證論治,三個月基本治癒。

 

【初診】由兩人攙扶前來就診。

 

全身關節劇痛似雞啄,遊串不定。

 

頭暈,耳鳴,四肢不溫,畏寒惡風,口乾少津,不欲飲。

 

舌質偏淡,舌體胖大,邊緣有齒痕,苔薄白。

 

寸關脈浮虛,尺微沉。

 

此為太陽證,風寒濕邪鬱久成痹,法宜溫經逐寒,除濕止痛,以甘草附子湯加味主之。

 

處方 炙甘草30克 制附片60克(久煎)  白朮12克 桂枝18克 生薑30克 二劑 附片先煎一個半小時,再加其他味藥同煎約半小時(以下湯劑中,凡有附片者,均以此法煎煮);日三服,忌食生冷。

 

【辨證】此證風寒濕邪兼而有之,蘊積已久,鬱阻成痹。

 

雖有畏寒惡風脈浮之表證,但不可單用發表;雖有頭暈耳鳴,四肢不溫,口乾不欲飲,舌質偏淡而尺脈沉之裏證,又不宜徑投回逆。

 

參之舌脈諸證,乃為風寒濕相搏,屬太陽類似證。

 

《傷寒論》曰:「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甘草附子湯主之。」

 

此方用治本例風寒濕痹,頗相吻合。

 

甘草益氣和中,附子溫經散寒止痛,白朮燥濕健脾,桂枝祛風固衛,通陽化氣,加生薑以助溫散之力。

 

【復診】上方服兩劑後,關節疼痛減輕,稍可轉側行動。

 

上方加麻黃、遼細辛,以增強驅風散寒、開閉止痛之效,續進五劑。

 

【再診】自拄拐杖前來就診。

 

關節疼痛及全身串痛著減。

 

頭暈,耳鳴,畏寒,惡風亦明顯好轉。

 

上方加茯苓以滲濕,續服五劑。

 

【又診】全身活動已較自如,精神好轉,但腰腿尚覺疼痛、重著。

 

今雖見初效,畢竟一時難收全功。

 

須培補脾腎,通竅除濕,以清餘邪,擬理中丸加味續服。

 

處方 潞黨參60克 乾薑片120克 炒白朮60克 炙甘草60克 制附片120克 云苓60克 上肉桂30克 川桂枝15克 寧枸杞60克 真琥珀60克 五劑 共研細末,水打丸,如黃豆大。

 

日服二次,每次3克 。

 

連服三個月,基本痊癒,恢復正常工作。

 

1979年追訪,十餘年來,雖關節偶有輕微疼痛,但行動自如,一切較好。

 

【按語】甘草附子湯之「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與桂枝附子湯之「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皆為風寒濕相搏之太陽證;其疼痛不能自已者,均為筋脹之故,病理相同。

 

所異者,本例甘草附子證,風濕留於關節,邪深入裏;而桂附證,風寒濕留著肌肉,有表無裏。

 

故湯證不同。

 

上述兩方原義,桂附證因屬風濕,留著肌表,當以速去為宜,故附子用量較大;而甘草附子證,已病久入裏,減其附子用量者意在緩行。

 

但本例雖屬久病入裏,又暴發於一旦,且脈沉而細;故兼采兩方之義,加大附子並生薑,既速去標,又開筋骨之痹也。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8%8C%83%E4%B8%AD%E6%9E%97%E5%85%AD%E7%B6%93%E8%BE%A8%E8%AD%89%E9%86%AB%E6%A1%88/index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5 21:01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