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大同區大龍國民小學】 臺北市大同區大龍國民小學,是成立於1896年的一所傳授新式教育的小學。
初設校於大龍峒保安宮,現校址為臺北市大同區保安里哈密街47號。
一、學校沿革1896年(清光緒22年、明治29年)8月29日成立,校名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
初借大龍峒保安宮上課。
學校編制,教職員5名,學生1班65名(全臺第五所成立的小學)。
1898年10月1日改為大龍峒公學校。
首任校長為小島中道。
1904年校舍落成正式遷入現址。
1908年4月成立大安分校、朱厝崙分校。
1912年4月1日朱厝崙分校,獨立為臺北廳朱厝崙公學校(現中山區中正國小)。
大安分校獨立臺北廳大安公學校(現大安區大安國小、國立臺北教大附小)。
1931年4月設大龍峒國語講習所。
10月大龍佾舞隊在臺北市孔廟擔任佾生。
1941年4月1日改稱為台北市大宮國民學校。
1946年2月(民國34年)改名稱為臺北市大同區大龍峒國民學校。
全校教職員35人,學生數26班1,460人。
1954年8月改稱為臺北市大同區大龍國民學校。
1956年9月擔任大成至聖先師孔子釋奠典禮佾生。
1968年8月1日改稱臺北市大同區大龍國民小學。
1970年5月新建禮堂落成。
全校學生5,367人(達歷年最多數)。
1981年9月附設國民小學補習學校。
1984年9月成立校史室。
1985年8月成立附設幼稚園,編制2班,4名教師,60名幼童。
1995年11月學校教師會成立。
1996年創校一百週年,成立校慶籌備會,9月1日大龍國小校友會正式成立,11月12日慶祝百週年校慶,教學資源中心成立。
2009年1月學校校舍更新工程動工,因挖到大龍峒遺址,新校舍延至2012年2月完工啟用。
二、學校環境大龍國小緊鄰台北市孔廟,每年教師節,由本校的學生擔任臺北市孔廟釋奠典禮的佾生,是一項文化的傳承。
學校四周環繞藝術人文景觀地帶,有大龍峒保安宮、陳悅記老師府、台北市兒童育樂中心、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台北海洋館,及士林官邸等。
大龍國小民國100學年度的學區,有大同區老師里、至聖里、重慶里、保安里。
三、歷任校長大宮國校(1898-1945)一、小島由道(1898年10月)二、庄島寅吉(1902年4月)三、雄谷雄作(1908年3月)四、北橋千代作(1910年4月)五、中野勝馬(1913年4月)六、吉野秀公(1916年4月)七、石川勝憲(1920年4月)八、荒木三郎(1922年4月)九、野崎秀雄(1928年10月)十、龜岡不二生(1933年4月)大龍國小(民國時期)第一任:陳錫福(1945年11月)第二任:賴恩成(1953年10月)第三任:陳玿光(1955年8月)第四任:楊文淵(1969年6月)第五任:林啟超(1974年2月)第六任:李國嬚(1980年2月)第七任:曾坤(1984年9月)第八任:曾秀良(1990年8月)第九任:張輝雄(1994年8月)第十任:張輝雄(1998年8月)第十一任:楊美伶(2001年8月)第十二任:鄭全成(2005年8月)第十三任:陳清義(2009年8月)四、大龍校歌李國嫌作詞周照彥作曲歷史悠久大龍峒文風鼎盛譽四方圓山明麗淡水秀聖地孔廟保安宮大龍我校淵源長地靈人傑塑棟樑教師教悔盡愛心莘莘學子樂融融巍巍校舍綠樹香誠樸校風五育全相親相愛如手足互勉互勵學聖賢禮義廉恥為校訓堅忍奮鬥為指南讀書愛鄉更愛國自強不息興家邦五、學校展望大龍國小融合臺北市政府大龍峒文化園區發展計畫,進行校舍更新改建(因為挖到大龍峒遺址,工程延宕十月,現遺址挖掘作業完成),並連結鄰近的臺北孔廟、大龍峒保安宮,進行「廟、學、宮」的文化圈整體規劃,讓北大同地區軸線翻轉,自傳統社區邁向另一個創新園區,而大龍國小的學生將擁有更完善、更優質的學習環境。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89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