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淡水清水巖】 位於台北縣(註1)淡水鎮(註2)清水街的「清水巖」,俗稱「祖師公廟」,重建於民國二十一年(1932),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竣工完成。
乃是祭祀傳說中,最常用掉鼻子的方式,來警告民眾即將有禍事發生的「清水祖師」。
之後,又出現了好幾次類似的情況,信眾這才知道,原來這就是「清水祖師」直接示警的方式,「落鼻祖師」之名因此不脛而走。
「清水祖師」又稱、「祖師公」、「清水真人」、「麻章上人」、「昭應大師」以及「三代祖師」,但一般都暱稱祂為「烏面祖師公」。
「清水祖師」原名陳昭應,生於宋仁宗慶曆四年(西元一四四年)的福建永春縣,後移居至泉州安溪,住在清水之巖。
宋朝末年,元兵入侵中原,「清水祖師」便在大雲院岀家,以僧人的身分周遊閩粵一帶,並勸化民眾抗元。
後來「清水祖師」隨大靜山明松禪師學禪,跟著遷往麻章一帶施醫濟藥、普救貧病的民眾,被當地的民眾尊稱為「麻章上人」。
而傳說「媽祖」曾化身為孕婦,蹲在河邊洗衣服,意圖點化「清水祖師」。
果真「清水祖師」見她洗得辛苦,便趨前幫忙,沒想到衣服卻越洗越髒,「清水祖師」心知有異,於是虛心向那孕婦請教。
「媽祖」卻毫不客氣地指責他,說他太髒了,不僅不能洗淨衣物,不管再怎麼修行,也沒有辦法得道升天。
「清水祖師」如遭當頭棒喝,頓時開悟,當場剖開自己的肚子,取出自己的腸胃加以清洗,隨即被「媽祖」引渡到西天,得道成佛。
明太祖朱元璋聽聞他的事蹟,便敕封立廟來表彰祂的功績。
由於祖師生前的精舍名為「清水巖」,故被稱為「清水祖師」,更被安溪一帶的民眾奉為守護神,並隨著安溪縣民移居台灣,成為泉州人最為虔信的神明。
而淡水清水巖廟中所供奉的清水祖師神像,相傳是清文宗咸豐年間,由一位僧人自泉州府安溪小姑鄉清水巖,奉請來臺的。
而後這位僧人在台北淡水一帶落腳化緣,後來此僧離去後,由淡水士紳翁種玉、翁瑞玉兄弟留神像奉祀,因參拜者眾多,翁氏遂請祖師金身於東興街(今淡水中正路)濟生號奉祀。
據說這尊蓬萊老祖金身,是當時宋朝一位皇帝賜上等沉香寶木,分為六段雕刻而成的,至今有九百多年歷史,相當的彌足珍貴。
後來在清末西元1884年中法戰爭時,相傳祖師曾顯靈,幫助清劉銘傳擊退法軍,光緒皇帝因此特頒賜了三塊匾額給淡水的三間廟,分別是淡水福佑宮的『翌天昭佑匾』(主祀天上聖母),淡水龍山寺『慈航普渡匾』(主祀觀音菩薩),以及現今淡水清水巖『功資拯濟匾』。
不過當時蓬萊老祖金身是奉於民宅,照禮制來說是不能接受皇帝的天恩賜匾的,所以才趕緊設法興建廟宇,於是就先將蓬萊老祖金身及匾額暫時寄香於艋舺清水巖,等淡水清水巖建好後,再將老祖迎回。
不過,等到昭和十三年(西元1937年),淡水清水巖建好了,要將老祖迎回時,艋舺人卻不肯將老祖金身歸還淡水,說:祖師是淡水人戰爭時,從艋舺清水巖請去助陣的,所以應奉祀在艋舺。
之後雙方打了官司,判決兩地各奉祀一半,除了五六兩月在淡水,七八兩月在艋舺之外,其餘的就是單月在艋舺,雙月則在淡水。
而今清水巖乃是淡水地區的大廟,廟堂上的『蹟著小姑匾』,說明了清水祖師是源於福建安溪縣小姑鄉清水巖祖廟,雖然建廟不過八十餘年,但是香火鼎盛,幾乎家家戶戶都非常崇奉清水祖師。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31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