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祭孔】 祭孔一直都是官方主祭的祭典,民間很少有參與的機會,但是它的禮儀與形制卻深深的影響著民間其他的禮俗。
孔子,被視為儒家的創始者,可以說是三千多年來影響最深遠的教育家、哲學家以及思想家。
其「有教無類,誨人不倦」及「因材施教」的精神,早已成為後世教育工作者的楷模,也被稱為萬世師表。
孔子過世之後,後世便建有官方的孔子廟,且每年在春秋兩季舉行祭孔。
而台灣最早的孔廟是在西元1665年鄭經在台南所建。
但是以往的孔廟並非廟宇,還包含了學校。
所以台灣的孔廟並不像一般的寺廟裡面有供奉神像,並未設立香爐,也不對外開放。
目前台灣大概有三十座的孔廟,每年到了九月二十八日孔子誕辰,各個孔廟都會舉行祭孔大典。
祭孔大典是民間祭典中最崇聖的,歷代官方都有文書記載祭孔時的祭器與儀式。
除了豐盛的祭品之外,祭孔的禮儀也是非常隆重的,以鳴炮奏樂揭開序幕,身穿禮服的各祭官各自就位後,行釋奠之禮、跳八佾舞、奏雅樂、讀疏文、徹饌、送神、望燎,每個儀式都不能隨便。
其中較著名的就是八佾舞,但其中分為兩派,一派主張六佾舞,怕孔子擔當不起。
一派主張八佾舞,因為孔子影響甚鉅比黃帝還偉大。
佾指的是古代樂舞的行列。
六佾舞指的是六行六列共三十六人,用來祭拜諸侯以及宰相,只有文武一種。
而八佾舞指的是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用來祭拜皇帝,有文舞、武舞及文武合一三種。
祭孔典禮從頭到尾都以古禮進行,祭典之後的拔智慧毛(牛毛)更是每年吸引不少民眾,演變至今已改為送智慧糕。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20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