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艋舺清水巖】 艋舺的清水巖位於康定路81號,與艋舺龍山寺、大龍峒保安宮,並稱為「臺北市三大廟門」,分屬安溪、三邑、同安移民所建。
此清水巖初建於清乾隆52年〈1787年〉,歷時三年完成,後又於清嘉慶22年〈1817年〉因受暴風雨摧毀而重修;
清咸豐3年〈1853年〉的「頂下郊拼」時,此廟受到戰火的嚴重波汲而幾乎全毀,至清同治6年〈1867年〉才又重建。
其後屢經翻修,但迄今大體頗能維持重建時原貌,是台北市唯一能夠保持同治年間風貌的建築,現列為第三級古蹟。
清水巖俗稱「祖師廟」,奉祀清水祖師陳昭(陳應),為福建安溪移民的守護神,此主神像自原籍湖內鄉(註1)清水本巖分靈而來,香火鼎盛。
此廟除供祀清水祖師外,並祀關帝聖君、文昌帝君、大魁夫子、天上聖母、四尊者、福德正神等諸多神像。
所供祀的清水祖師神像共有大小七尊,其中一尊的鼻子明顯有黏合痕跡,傳說每逢大災變前夕,神像的鼻子便會掉落以示警,故又被稱為「落鼻祖師」。
日治初期,明治29年(1896年),艋舺清水巖曾充作「國語學校附屬學校」;
大正11年(1922年),「州立第二中學」亦設立於祖師廟,即今成功中學前身,使艋舺清水巖在台北教育史上亦有重大意義。
艋舺祖師廟原來為「三殿兩廊兩護」的格局,昭和15年(1940年)供奉媽祖的第三殿毀於火災,使之成為今之兩殿格局,當年第三殿的柱珠都還留存下來;
接著民國60年(1971年)又因道路拓寬,右護室被拆除部分,破壞了傳統建築左右對稱的嚴謹格局。
1990年代,廟內進行整修,以保存維護這座深富歷史價值之古蹟。
此廟坐東向西,現存「兩殿」,前為三川殿,後為正殿,各為三開間,但因尚有「兩廊兩護」,所以第一進總面寬七開間,形成「七包三」的格局。
前埕寬闊,內院分為五個天井,增加空間層次感,這也是台灣中型寺廟的典型配置。
前殿屋頂採用硬山式三川翹脊,增添廟宇的華麗感。
前步口的入口檐廊裡,蟠龍石柱、柱礎、石鼓、門枕石、櫃台腳、牆堵等,都刻有豐富的石雕,上有嘉慶及同治年間的落款,表現不同時期的雕鑿風格。
正殿格局方正,進深六柱,採用硬山翹脊屋頂,前帶拜殿。
拜殿也有粗壯的蟠龍石柱一對,為清同治7年(1868年)所立。
正殿高懸一塊清光緒御賜的「功資拯濟」匾額,中間上方處尚有一皇帝玉璽印鑑;
此廟其他各處尚高掛多塊年代久遠的匾額。
神桌正面的木雕刻於日昭和16年(1941年),左右分別由兩位師傅所雕鑿,手法細膩。
神龕後方留有通道及格扇門,以穿心廊形式與原有之後殿相連。
兩殿的木棟架與斗栱、瓜筒、雀替等,皆用材飽滿、手法細膩,並雕以荷蘭人作為撐栱,十分罕見。
兩側護龍與正殿之間以過水廊相連。
左右護室明、次間的棟架,主從分明:前者用抬樑式,後者用穿斗式,較一般寺廟講究;
尤其左護室最後段採用二層樓閣,更是傳統寺廟中極為罕見的作法。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2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