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09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學●《島夷志略》】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22 23:50: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史學●《島夷志略》

 

元代汪大淵撰寫的一部南洋見聞錄。

 

汪大淵,字煥章,江西南昌人。

 

早年隨商船航海數年,1349年(元至正9年),泉州儒生受命纂修《清源續誌》,主修者知汪大淵有海外遊歷經驗,囑其撰〈島夷誌〉,作為《清源續誌》的附錄。

 

本書以地點遠近為順序,始彭湖(今澎湖)、次琉球、復次為三島、麻逸(今呂宋島),範圍包括閩粵沿海、南洋等海域,遍載兩百多個地方的天時、氣候、地理、人物。

 

學界今已確知三島、麻逸在菲律賓群島北端,而依地理位置推知,本書所指「琉球」應為臺灣的西南端一帶,「自彭湖望之甚近」,並且「海外諸國,蓋由此始」,故有學者據此認定,臺灣西南端是元代東洋針路(航線)的起點。

 

但在1369年(洪武2年)編修的《元史》說「澎湖諸島與瑠求(琉球)相對,亦素不通」,而且「近代諸蕃市舶,不聞至其國」,明朝初年對琉球尚無所知,則元代琉球是否為東洋針路的起點,甚至是東洋針路的一環,不無疑問。

 

《島夷志略》描述琉球人「男子、婦人拳髮,以花布為衫,煮海水為鹽,釀蔗漿為酒」;

 

參照成書於1617年(萬曆45年)的《東西洋考》,記載雞籠(今基隆)一帶的原住民,不論男女皆「裸逐無所避,女或結草裙蔽體」,此一風俗維持到清領初期未變,以此推溯14世紀的臺灣原住民,實無法以花布為衫;

 

至於煮鹽、釀酒,依1602年陳第撰〈東番記〉及清初史料,亦無法支持其說。

 

本書「琉球」條附「毗舍耶」,作者僅言「僻居海東之一隅」,未指毗舍耶是在何地,今日亦有視為臺灣之一隅者。

 

然而此段也有兩處與史不符:一是提到男女「纒紅絹、繫黃布」。

 

14世紀前半葉的臺灣原住民,尚無紅絹黃布;

 

二是毗舍耶人「伏荒山窮谷無人之境,遇捕魚採薪者,輒生擒以歸,鬻於他國,每一人易金二兩重」。

 

臺灣原住民有馘首之習,卻從未以生擒販賣人口為業,而且直到明末,臺灣西部的原住民仍未使用貨幣,東部原住民到日治初期才逐步建立貨幣觀念。

 

汪大淵自述本書皆為親身遊覽、耳目親見。

 

內容不免因一人一時之見而有所偏倚,但皆得自親身閱歷,參考價值更勝前代諸書。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444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3 05:26 , Processed in 0.10937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