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排隊法】 排隊法是考古學家所使用,根據器物類型之比較來判定年代先後順序的一種相對定年方法。
運用器物之類型來探討年代關係,有兩個基本的前提假設:一、特定時空下的人群所使用的器物通常具有獨特的外型或裝飾特徵。
因此這些特徵,可以說代表了在該時空存在的社群;
二、器物的風格轉變通常是緩慢地消長、猶如演化一般的,且器物所製作的時間越接近,風格便會越相似,時間間隔越久,器物之間的差異也就越大。
舉例來說,牛仔褲作為一種流行衣著,其樣式總是隨著時代而不斷地轉變。
特定的時空之下,總有一種特徵最為流行:五十年代直筒型牛仔褲、六十年代瘦窄型及彩色牛仔褲、六十年代後半期至七十年代風行大喇叭褲管型牛仔褲、八十年代瘦窄型牛仔褲、八十年代中期以後直筒型牛仔褲。
牛仔褲的風格並非每年在轉變,而是以十年為一單位漸進變化,依循興起、繁盛、式微的規則,最後為另一種風格所漸漸取代。
而六O年代與八O年代中期雖然都是流行直統褲,但是兩個年代之間的褲子,其風格仍然存在著明顯的差別。
排隊法是以多種器物之叢集或多種紋飾之集合,作為其基本的分析單位。
這些器物或紋飾的叢集必須是同時性的,可能來自於某一個遺址之某一地層或是某個時期的文化。
叢級之中包含了許多不同的器物類型,例如缽、罐、碗、盤等,或是許多不一樣的器物紋飾,像是繩紋、波浪紋、貝紋等,研究者經由比較不同來源之叢集的內容,進而了解不同遺址或是不同文化之間其時間的早晚關係。
排隊法的操作,主要是經由比對不同叢集的內容,觀察是否有相同或相似的現象存在,而排列出一個遺物叢集的年代序列。
若某些叢集有著相同的組成存在,代表這些叢集較其他者年代較為相近,相同的組成越多,叢集間的年代差距就越小。
另外,也有以檢測某一器物或是紋飾在總遺留中出現之頻率的方式,來比較不同遺址的年代早晚關係。
排隊法在考古學研究中可以說被廣泛的運用。
不過,其仍然存在著許多的限制條件。
譬如說,遺物叢集必須來自於科學性的層位發掘,且該遺址的地層不能受到其他後沉積過程的擾動,否則便不具有同時性的特色。
排隊法所呈現出的訊息,必然是相對性的,一個遺址或文化其絕對年代到底為何,仍然必須依靠其他的科學定年方法,如放射性碳十四定年法、熱釋光定年法等,進行嚴謹的檢驗之後才能夠得知。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32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