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3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學●支腳】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22 14:45: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史學●支腳

 

一.基本構造與功能用來支撐壺或罐等容器,將其架離地面以方便在底下生火烹煮食物的工具。

 

台灣原住民的陶容器有些是平底的,可以平放在地面,用來儲存水或其他東西,另外有些則是圓底的,不能在平面上站穩,且是作烹飪之用,因此需要用支腳將容器撐住。

 

在台灣,支腳與容器多是分離的,中國的鼎一類的器具則是容器本身與支腳相連。

 

在清朝對原住民的紀錄中,彰化縣誌有「或支以三石塊,若鼎峙然」的記載,噶瑪蘭廳誌也有「炊以三塊石為灶」的描述,指的很可能就是支腳,而過去阿美、達悟等族烹煮食物時,也會在地上放置三塊石頭,有時還會將石頭底部埋在地下,因此學者推測史前支腳的使用方式應該也是以三個為一組(宋文薰,〈台灣史前遺址出土的陶支腳〉,《考古人類學刊》9/10:p.137)。

 

目前考古發現的支腳可分為陶製和石製,以陶支腳來說,其形狀為柱狀,底端成寬面,可於平面站穩,有些陶支腳的底面會略往內凹或呈中空狀;

 

器身向一端傾斜,呈現彎曲狀,有些支腳則會在較長的一側附有把手,方便拿持,頂部則逐漸變細,在使用時會與容器接觸,形狀變化較多,也較常有破損的狀況;

 

顏色上則會因二次火燒的關係局部呈現粉紅色或灰色,所以其用途可確定與火有關;

 

高度多在15~20公分左右顯示容器與火焰間的距離;

 

在重量方面,圓山遺址有一件較完整的陶支腳重848克(宋文薰,〈台灣史前遺址出土的陶支腳〉,《考古人類學刊》9/10:p.137)。

 

二.實際例子台灣出土陶支腳地點很多,從新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皆有,如南部蔦松遺址、烏山頭遺址等遺址都有。

 

以鐵器時代的蔦松遺址為例,其中的陶支腳材質與其他陶容器相同,表面顏色為紅色或紅褐色,內部則是土褐色或黑褐色,外表較為粗糙並有些凹凸不平,應該是用手捏製時留下的痕跡。

 

支腳底部可分為圓平底和圓凹底,二者直徑都約10~15公分,圓平底支腳底不平整,但有些在底部中央會略為凹陷,有可能是製作時無意留下的,重量通常較輕,形狀也較細,高度約18公分;

 

圓凹底的底部中央則會向內凹一圓洞,圓洞直徑約7~9公分,深約4公分,其作用不明,但圓凹底的支腳通常比較粗重,高度也略高,約20公分。

 

底部往上的器身部分則是上細下粗,由8~12公分漸減至頂部的5~7公分,頂部則可大致分為三種形狀,有圓弧狀的圓轉頂、頂部壓平的平頂形及頂部壓平並往一側凸出一塊的平突頂,後兩者通常出現在較細、較輕的支腳上(黃台香,《台南縣(註1)蔦松遺址》p.44~46)。

 

除了台灣以外,中國、日本、越南北部及中部(安南)也都有陶支腳的存在,但型制與台灣皆有所不同(宋文薰,〈台灣史前遺址出土的陶支腳〉,《考古人類學刊》9/10:p.137)。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8262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5 09:20 , Processed in 0.09375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