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新民會】 (1920年1月11日~1930年)東京臺灣留學生為主體之政治運動團體。
1920年(大正9年)1月11日成立於蔡惠如的東京澀谷寓所。
其前身為聲應會與啟發會。
1919年,中華留日基督教青年會的馬伯援等,與臺灣留學生林呈祿、蔡培火等人常有來往,取「同聲相應」之義成立應聲會,但未有具體活動。
同年,在朝鮮三一獨立運動與大正民主思潮刺激下,以臺灣留學生為主體的啟發會成立,主要目的在於成員間思想交流,不久因經費與理念等問題而解散,主要成員於1920年發展為新民會。
新民會最初成員約20餘人,臺中清水人蔡惠如出錢出力最多,被公推為會長,但因謙辭,改由林獻堂任會長,蔡任副會長,黃呈聰與蔡式榖擔任幹事。
成立當天議決實踐三個行動目標:第一,為增進臺灣同胞之幸福,開始政治改革運動。
第二,為擴大宣傳,發刊機關雜誌。
第三,尋求與中國同志接觸之途徑。
前兩項目標之具體行動,即推展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與《臺灣青年》之創刊,請願運動日後成為臺灣人政治運動之主流,雜誌則發展為臺灣人唯一喉舌之《臺灣民報》。
其對外活動,大多以東京臺灣青年會名義舉辦,兩者成員大致相同。
青年會原名「高砂青年會」,應是1912年後在留學生宿舍「高砂寮」內形成之敦睦團體,1920年改名東京臺灣青年會後,逐漸轉變為政治性團體,曾抗議總督府對《臺灣青年》之迫害、發動爭取高砂寮使用權之行動、支援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等,會員曾組成留學生文化講演團,在1923-1926年間,利用暑假期間巡迴臺灣全島,舉辦文化啟蒙之演講會,1927年(昭和2年)以後因臺灣文化協會分裂才終止。
同年,內部因左右兩派的對立而分裂,1930年以後主要成員先後遷居返臺,在失去聚會場所與熱心主持人的情況下,組織自然地消滅。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7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