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6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學●甜菜】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21 06:41: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史學●甜菜

 

菾菜Chard、SwissChard、SpinachBeet學名:BetavulgarisL.TheCiclaGroupBetavulgarissubspBetavulgarisL.var.ciclaLinnBetavulgarisLinn.var.rapaDumort.科名:藜科(Chenopodiaceae)甜菜屬(Beta)別名:茄茉菜、甜菜、牛皮菜、莙薘菜、束菜、芥茉菜、加茉菜、跟刀菜、厚末菜、厚皮菜、火陷菜、紅柄菾菜菾菜(Betavulgaris),原產於歐洲西部、南部沿海與地中海沿岸,從瑞典直到西班牙,是熱帶地區除甘蔗外的主要糖類來源。

 

而菾菜又因食用的部位不同,分為葉用甜菜及根用甜菜兩類。

 

1.葉用甜菜(BetavulgarisL.TheCiclaGroup,Betavulgarissubsp.),是以葉片作蔬菜食用,可再細分為兩類:(1)食用葉子的品種(Spinachbeet)。

 

(2)食用葉梗的品種(Chard),具有肥大肉質的葉梗。

 

2.根用甜菜(BetavulgarisL.var.cruente),其塊根可以作為蔬菜、製糖及作飼料,可細分為三類:(1)食用甜菜或甜菜根(Gardenbeet),塊根用作蔬菜的品種。

 

(2)糖用甜菜(Sugarbeet),塊根用以製糖的品種。

 

(3)飼料甜菜(Mangelwurzel),塊根用作飼料的品種。

 

 根據記載義大利西西里島早在西元前1000年就有菾菜栽培;

 

而希臘更在西元前300~400年就已經依葉用菾菜的葉色(紅色、濃綠、淡綠)作為分類品種的記載;

 

中國約在西元六世紀時才有葉用菾菜的記載,其多種植在湖南一帶,當地稱為甜菜,而根用菾菜則直到十七世紀時,才引進中國。

 

台灣在日治時期就有葉用菾菜零星栽種的記載,一般稱為「厚末菜」,但因菾菜的口感不佳,所以不普遍,直在1950年後才有大面積種植,主要是在秋冬季栽種,採收烹煮後再做為豬的飼料。

 

因為菾菜收成時是以摘除下位的葉片,如此反會促使其生長點會不斷抽長新葉片,所以菾菜栽種一次便可持續採收數個月之久,且病蟲害不多,栽培時不需要噴農藥,而廣泛被栽植。

 

不過近年來,也因菾菜生長勢強,種植期間幾乎不需要噴灑濃藥,即可生長良好,所以也逐漸供食用,多作炒食為主。

 

菾菜為溫帶地區作物,耐熱力差,耐寒力強,又對風土的適應佳,對土壤性質不苛。

 

菾菜的葉片肥大、葉肉厚而呈皺波浪,葉柄也肥厚粗大,與明顯的葉脈都為色白色,最初時會以葉形來做品種的分別,即圓葉種和尖葉種,但因栽培管理上的不同,使葉形而有了變化,更不易分別,所以現今斗以葉片顏色來區分其品種。

 

常見的菾菜品種有,1.黃葉種:葉片黃色,扇圓形,皺葉,葉柄短而白,植株為矮型,烹煮後味道佳,澀味也較低。

 

2.綠葉種:葉片濃綠色,長圓形,皺葉,葉柄長而帶綠色,植株較高,澀味濃。

 

3.Lucullus種:葉為淡綠色,葉片較尖,皺葉,葉柄至葉片的主脈較長。

 

另外,近年還引進不少歐洲種,有葉柄、葉脈都為紅色的紅柄菾菜(也稱火焰菜),或是為白色、黃色(黃金火燄菜)、橘色、紫紅、桃紅和赤紅等鮮艷奪目顏色,再配上油亮綠的波摺葉片,成為生菜沙拉食材。

 

還有「根用菾菜」,因塊根含有花青素,而呈紅紫色,又根中含糖分,可以生產砂糖,而被稱是根甜菜,特別是在高冷地種植時,其甜度很高,但在高溫和潮濕地區生長的菾菜含糖量低,目前在台灣已有小面積的經濟栽植。

 

真正製糖用的甜菜(etavulgarisvar.saccharifera)其根部多為白色,外形似小一號蘿蔔。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6219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6 00:02 , Processed in 0.078124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