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7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學●老崩山系統文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21 05:56: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史學●老崩山系統文化

 

文化期相的定義:目前學界對老崩山系統文化並沒有明確的文化內涵的定義,故在此介紹只老崩山系統文化的命名與發現過程。

 

最早提出「老崩山系統」的人是盛清沂先生,他於1958~1962年間在台北縣(註1)北海岸地區(西起林口鄉(註2)寶斗厝,東至三貂角宜蘭縣界)進行地表調查,發現了21處新的遺址,加上原本已發現的3處舊遺址共24個遺址,依照文化現象的異同將之分成幾系統,其中一個系統即為「老崩山系統」。

 

包含在老崩山系統裡的遺址共有九處,這些遺址被發現的年代集中在1961~1962年間,分別是:崁頂遺址、四棧橋遺址、山豬堀遺址、老崩山遺址、萬里遺址、龜子山遺址、古莊遺址、測候所遺址和竿蓁林遺址。

 

但是根據劉益昌先生再次對台北縣(註1)北海岸地區考古遺址的調查分析,認為盛清沂先生的老崩山系統中包含的遺址,有的是包含大坌坑文化的遺址(如四棧橋遺址);

 

有的是不具大坌坑文化要素的遺址(如萬里遺址),故重新將這些遺址再作劃分,上述九個遺址中,除屬於大坌坑文化的四棧橋和山豬堀遺址,其餘應屬於「繩紋紅陶文化」訊塘埔類型。

 

總的來說還是全屬於新石器時代大坌坑文化。

 

年代:老崩山系統文化的相關遺址都為地表調查所認定的遺址,無正式發掘報告,在盛清沂先生首次的地表調查中亦無對該系統文化劃分出所屬的年代。

 

經過劉益昌先生認定大部分屬於「繩紋紅陶文化」訊塘埔類型的遺址,C14定年所得的年代介於4500-3500B.P.之間;

 

而從陶器質地與類型的轉變可說明本類型是由大坌坑文化晚期逐步發展而來。

 

大致分布範圍:大致分佈於基隆至淡水之間北海岸及關渡以下淡水河岸之間的區域。

 

重要遺址:崁頂遺址、山豬堀遺址、老崩山遺址、龜子山遺址、古莊遺址、測候所遺址和竿蓁林遺址。

 

代表性遺物或遺跡:發現的遺物主要以石器與陶片為主,又以陶片佔大宗,只有一件鐵渣出現在四棧橋遺址上層文化。

 

在石器方面,老崩山系統文化中出現「有刃器」的比例比其他系統文化高;

 

而「無刃器」裡以屬於錘型器的凹石佔大多數,因此盛清沂先生推測凹石的特殊流行,是北海岸遺址的顯著特徵之一,出現在老崩山系統文化的凹石,通常未與貝塚共伴發現,遺跡在此地區並無特殊發現。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320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11 06:19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