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黑陶】 新石器時代的末期,繼仰韶文化之後發展起來的是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分布在黃河中下游,以及東部沿海的廣大地區,這個時期,出現了大量單色無彩的新型陶器。
最初是在民國十九年,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與山東省政府合作之山東古蹟研究會,發掘山東歷城縣龍山鎮城子崖,發現與彩陶文化截然不同的黑陶文化,也稱為龍山文化。
出土的陶器中,一部分質地係黑色,表面光滑,胎質薄,形制多為稜角尖銳,並多有耳,「龍山黑陶」由此得名。
以後,又在山東、河南、陝西、山西、河北和江蘇等省先後發現了三百多處以上的黑陶文化遺址。
這一時期的重要成就是在製陶上廣泛採用了輪製技術。
因此龍山黑陶,整體渾圓端正,器壁薄而均勻,從器物內外壁留有同心輪紋上來看,無疑地是採用活動小棒轉動的快速輪製成的。
在薄胎黑陶方面更表現出驚人的技巧,這種黑陶打磨光滑,薄如蛋殼,故亦稱「蛋殼陶」。
常見的紋飾有繩紋、籃紋、方格紋等,多素色。
器物形制有杯、盤、豆、盆、盉、、鼎、鬲、甗等。
帶足的器形流行,並出現和甗等新型的炊器。
鬲和是黑陶文化的一種特徵,它是三足中空的炊器,煮東西時與火的接觸面大,可縮短煮熟時間,十分實用;
而且造型穩定,成為後來青銅器的典型依據(圖一)。
黑陶的傳播,在山東包括城子崖及日照等地。
河南豫西地區本為彩陶發祥地,黑陶傳來後,兩者合而為一。
浙江之良渚和太湖南岸之錢出漾,這裏的黑陶也很盛。
在南京秦淮河上游曾發現很多黑陶片散布在河岸兩旁的丘形臺地上。
更向南傳布,曾達到江西的樟樹鎮。
在東北,羊山漥、砂鍋屯等地,本為彩陶及新石器之混合文化,其黑陶似由山東半島傳來。
龍山文化時期,除黑陶外,也有大量的灰陶和紅陶,而黃陶和白陶則數量不多。
另在江蘇省青蓮崗和湖北省京山縣屈家嶺及天門縣石家河二處,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末期的重要遺址,考古學上稱為「青蓮崗文化」和「屈家嶺文化」,都有地域性的成分,而且都較「龍山文化」為晚。
青蓮崗文化的陶器(圖二),以紅陶為主,泥質灰陶和黑陶較少。
陶器形制特點是,有圈足、三足、器柄及寬扁耳的,普遍使用。
陶器種類多,有鼎、釜、盉、尊、壺、缸、豆、盆、罐等。
這說明人們的生活需要在不斷地增加,陶器也隨之而改進。
陶器出現鏤空及堆雕的裝飾,花紋有雙弧線紋、平行波紋、八卦紋和十字紋等。
屈家嶺文化的陶器(圖三),以黑陶及灰陶為主,有一種器壁厚度僅有○.○五公厘的蛋殼彩陶,無論從其形制、紋飾和燒製技術上看,都已獲得了陶器製作上傑出的成就。
〈見圖一〉〈見圖二〉〈見圖三〉(譚旦冏)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7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