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靈渠】 靈渠,即灕水,卓著溝通長江和西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功能。
是秦始皇時完全用人工開鑿,至今仍然暢通的一條運河。
史記秦始本紀:「三十三年(西元前二一四),發諸嘗逋亡人、贅、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
又平津侯主父傳:「秦王使尉屠睢將樓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監祿鑿渠運糧,深入越。」
據略早於史記的淮南子人間訓,南征百越,應在始皇二十六年,而「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監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及始皇二十八年琅邪臺刻石:「南盡北戶」,鑿渠當在二十八、九年間。
史記乃簡括前後七年間事。
監祿酌量水位,於今興安縣城東五里許處,築天平(石堰)、堵源出靈川縣東海洋坪南來之湘水,瀦為渼潭(分水塘)、築「湘灕分派」之鏵嘴,約為湘七灕三。
因本湘水而分也,故名灕水。
渠廣約二丈,深可五、六尺,遶一列土山之下,護以「秦堤」,西北環興安城流平疇間,約四里,逾越城嶺。
嶺實「徵見坡陀,僅同培塿」,高出平地不過二十至三十米,今桂全公路、湘桂鐵路駢行其上,過之者,不覺其為嶺也。
但此為嶺南嶺北之分野,亦即狹義的「陸梁」也。
火車站即在嶺上,與興安城幾相接。
站西端,廣約百步,為黃土層,只須鑿破,湘水便可與出富貴嶺和點燈山之間的始安水會合南流。
兩水位約差六米。
惟底層石灰岩,故渠水淺薄,需人力縴挽,復設閘以推舟。
明顯璘陡江口號:「江劈山頭出,舟騎石背行。」
渠水溜過嶺南,至興安城西三里橋,此段名三里陡,宋周去非嶺外代答:「渠內置斗門三十有六,每舟入一斗門,則復閉之,俟水積而舟以漸進,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下,以通南北之舟揖。」
是也。
今兩岸石堤作凹字形者,即陡門之遺蹟,俗稱陡河。
過三里橋,渠溜入石簇中,乳洞岩水自南來會,水勢漸大,兼饒灌溉之利,多良田美池。
西流過嚴關,至秦城(又名越城),本可直西入大溶江(水經注稱溈水),因江水位略高,乃轉而南,略與溶江並行,至靈河口入大溶江。
全長六十六里。
大溶江流經桂林,稱桂江,至梧州入鬱江(西江),又稱府河。
但自入溶江之後,而通稱灕江者,蓋以往五嶺隔絕,自渠通後,賴此一衣帶水而溝通南北政治、經濟、文化,有莫大之貢獻也。
(王恢)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0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