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陳第】 陳第(西元一五四二~一六一九年),字季玄,號一齋。
福建連江縣人。
明嘉靖二十年三月三日生。
父木山,由庠序任官,謙和孝友,母楊氏,嘗濟閭里。
七歲入學,八歲受經家庭,不讀傳注,頗欲從己思索中,而獲心得。
十五歲,肆業經史之外,更學劍談兵。
十六歲,讀書雲居山寺,歷三年而補弟子員,試輒冠軍。
二十歲,娶妻林氏,再讀書中嚴寺。
二十五歲,赴福州謁師潘碧梧,遊學如蘭精舍。
二十九歲,從潘碧梧講學漳州,後數年,講學如蘭精舍。
萬曆元年(一五七三)秋,從都督俞大猷學兵法,盡得韜鈴方略之傳。
俞曰:「子當為名將,非書生也。」
越二年,赴京教練車營,既成,補五軍四營中軍,領軍三千出薊鎮防秋,旋補河川提調,守古北口要地,外屬寧帖。
越冬,補薊鎮三屯車兵前營遊擊將軍。
用副總兵體統行事,被甲行邊,馬上讀邸報。
居薊十年,髭髮盡白,制府吳兌表弟周楷托配賣布疋於軍士圖厚利,第辭其布而璧其儀,自嘆謂不可為,詩云:「不如匣劍歸去來,南山之南北山北。」
遂南歸。
第自薊門還里,乘便登泰山,謁闕里,開始五嶽之遊。
二十二年(一五九四)冬,閩巡撫許孚遠致書,欲聘幕府,辭之,約以山人禮相見,不赴。
與友人論讀書云:讀書當讀史,史者古人實用,貴得神髓,故定心忍性,死生不動,古人有之。
持以自校,則德進,撥亂應變,倉卒立辨,古人善用其法則,則業修。
萬曆三十年(一六○一),第六十二歲,曾陪同沈有容剿倭,親履東番,歸撰東番記,收入閩海贈言,東番記略謂:「東番夷人居島中,起魍港、加老灣,歷大員、堯港、打狗嶼、小淡水、雙溪口、加哩林、沙巴里、大幫坑,皆其居也,社或千人,或五六百,子女多者眾雄之。
聽其號令,性好勇,喜鬥,無事晝夜習走,履荊刺如平地,速不後奔馬,能終日不息。」
並述其風俗習慣、農作釀飲、燕食樂舞、男女裝飾、婚娶生育諸事。
又云:榖有大小豆,有胡麻、薏仁,無麥。
蔬有蔥、薑、番薯、蹲鴟。
果有柳、毛柿、佛手柑、甘蔗。
畜有貓、狗、豬、雞。
獸有虎,熊、豹、鹿。
鳥有雉、鴉、鳩、雀。
山最宜鹿,俟俟,千百為群。
居常,禁不許私捕鹿,冬,鹿群出,則約百十人即之,窮追既及,合圍衷之,獲若丘陵。
社社無不飽鹿者,餘肉臘之。
酷畏海,故老死不與他夷相往來。
今漳泉之惠民、充龍、烈嶼諸澳,往往譯其話,與貿易,以瑪瑙、磁器、布、鹽、銅簪環之類,易其鹿脯皮角。
間遺之故衣、喜藏之,或見華人一著,旋復脫去。
得布亦藏之,不冠不履,裸以示人,自以為易簡云。
第遊東嶽泰山後,三十八年(一六一○)起再遊四嶽,浮洞庭、彭蠡以歸,時年逾七十。
讀書著述,老而彌篤。
錢謙益稱其學通五經,尤長於詩。
著書十餘種,毛詩古音考為發明古音第一人,又就家存唐五代遺書,世所未見之本,作世善堂藏書目。
臨終夜半,索筆書死當俟天明,又書一聯云:「達道惟五不朽惟三汲汲孜孜生未逮,述經有四遊州有八瀟瀟洒洒死何求。」
天明,端坐,漱口而逝,享年七十有七。
何喬遠之言曰:「陳氏晚年雲水翱遊,脫疆於風塵之外,察其意似欲立身於無何有之鄉,以第一等人自期,試問當世諸君子有超而上者誰耶!」
(曾迺碩)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2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