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清代】 清代乃我國朝代名稱之一,亦係國史上最後之帝制皇朝,為滿洲族人所建。
明末遼東,女真部落林立,其中一部,自號滿洲。
萬曆十一年(西元一五八三),滿洲族首長努爾哈齊為復祖父之仇,征伐鄰部,三十餘年後,兼併女真諸部,乃建元稱帝,創立後金汗國。
其後復舉兵征明,帝國初基,由是粗定,努爾哈齊死後,其子皇太極繼立,武功益盛,敗蒙古,破長城,於明思宗崇禎九年(一六三六)改國號為清,遼東城鎮多為其所占。
後流寇入京,思宗殉國,清人入關,遂代明而有中國,惟其時皇太極已死,其子世祖嗣位為君。
世祖以後,十傳而至溥儀,年號宣統,因革命軍興遜位,清乃覆亡。
清自入關主中國後,凡歷世祖順治、聖祖康熙、世宗雍正,高宗乾隆、仁宗嘉慶、宣宗道光、文宗咸豐、穆宗同治、德宗光緒,而至溥儀,其間穆宗、德宗係同輩兄弟,故共為九世十帝,歷時二百六十八年(一六四四~一九一一)。
關外創龍與事業者,後世尊為太祖、太宗。
清代自入主至覆亡,二百六十八年中,初期為防禦漢人反側,乃採高壓手段,消除反動,致有薙髮嚴旨、奏銷大案、科場之獄等,造成漢人反滿仇滿之心理。
盛世復以文字興獄,除牽累廣大,告訐風行,引起社會不安與眾多殺戳外,其於民族思想之箝制,學術研究之束縛,均有不良之深遠影響,此皆清代弊政中之最著者。
然清初之內外用兵,蒙新青藏之征討,對我國邊疆之開拓,與夫種族之融和,實有極大貢獻,蓋我中華民國之版圖,實多清代成就,五族共和之基礎,亦清代始奠基石者也。
再者,康乾諸朝之崇尚文教,整理古籍,於中華文化之復興,亦不無功績。
中衰之後,因長期安定繁榮,產生人口過剩與社會貧窮等問題,致開全國動亂之端,白蓮、天理、天地等會黨事件,此起彼落,此亦國史上罕見之史實。
道咸以降,國力益衰。
列強入侵,歐風東漸,乃有我國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對外歷次戰爭,所戰皆北,割地賠款,辱國喪權,莫此為甚。
惟效法西洋,自強維新,予國家引進新機,導社會步入近代化之途。
民族主義思想因得傳布國內,革命運動亦由是而成功順利,此皆畫時代之大事也。
清代初期,中西交通已開,末葉又因列強入境;
加之滿洲有其自創文字,故有清一代之文獻書檔、語文種類繁多,絕非僅識漢文能竟其全功,此亦清代與前朝大有異者。
總之,清代雖係異族入主,然在我國數千年之國史中,有其承先啟後之特殊地位。
(陳捷先)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2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