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魏晉南北朝道教】 道教形成於漢末,而在魏晉南北朝期間發展成熟。
東漢時黃老道,已經略具有宗教的組織形態,黃老道主要可分二支,一支為順帝時張陵所創的五斗米道,流布於西南,陵自稱天師,故其教派又稱為天師道。
靈帝時,鉅鹿人張角創太平道,以符水治病,有徒眾十萬,遍布八州,黃巾之亂就是太平道所發動的。
黃巾失敗,太平道亦消聲匿跡。
西晉以後,天師道一支獨存。
無論天師道或太平道,其徒眾基本上都是庶民階層。
魏晉時期道教轉向士族社會中求發展,士族信奉道教,多以鍊丹服餌等神仙術為手段,以達成仙永生之目的,這種注重修仙養生的士族道教,屬於金丹派。
東晉葛洪撰抱朴子,整理並闡述戰國以來仙術的理論思想,解說成仙修行之階梯,為金丹派中重要的人物。
兩晉時期天師道再興,五斗米道不僅繼續在庶民階層中流傳,世族高門如瑯邪王氏、陳郡殷氏、會稽孔氏、吳興沈氏…等均信奉天師道。
道教是由神仙方術演進而來的宗教,以符籙祈禱,濟渡教齋為主要活動方式,由於組織科律鬆散,經法義理貧乏,因此異端互起。
東晉以後受到佛教盛行的影響,道教進入變革時期,開始大批製作道經。
東晉哀帝時楊羲、許謐等偽造上清經,開創上清派道教。
上清道以存神為主,屬於所謂內丹派,以為只要存神服氣,叩齒咽液,使百神守身,即可長生不死,飛昇上清天。
略後不久,另一組道經「靈寶經」相繼問世。
靈寶經為葛巢甫所造構,南朝宋時廬山道士陸靜修予以增修,立成軌儀,於是靈寶派大行於世。
此派重符籙科教,勸善度人。
梁時陶景弘為另一位南朝道教革新的推動者,居於句容茅山,稱為茅山派。
主張調和道、佛、儒三教,並整理闡解道教經義,對道教理論的發展及地位的提高,極有貢獻。
道教在南朝的發展,主要是仿釋家經典製造大量道經,逐漸建立教義系統,形成新教派,並整備科戒軌儀等修行方法,在教團的組織形式方面亦有變化,原來的五斗米教祭酒制度衰退而道館制度興起,其性質有如佛教的寺院。
西元五世紀初,北朝也興起道教改革運動。
北魏太武帝時,嵩山道士寇謙之假托受太上老君之命,封為天師,偽造雲中音誦新科之戒等道經,進行革新,「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制定樂章誦戒新法,深受太武帝及世族領袖崔浩的崇敬,「顯揚其法,宣布天下」。
此後北朝天子即位,必設道壇,受符籙,成為故事。
道教在君權支持之下,達到空前的隆盛。
(劉顯叔)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3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