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噦唏振寒噫嚏泣出太息HT下耳鳴嚙舌善忘善飢第一】
曰:人之嚏者何?
曰:陽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故為嚏。
補足太陽滎、眉本(一云眉上) 。
曰:人之 者何?
曰:胃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惰,筋脈懈惰,則行陰用力,氣不能復,故為 。
因其所在補分肉間。
曰:人之哀而泣涕者何?
曰: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
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
口鼻者氣之門戶也。
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搖則宗脈感,宗脈感則液道開,液道開故涕泣出焉。
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故上液之道開則泣,泣不止則液竭,液竭則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故名曰奪精,補天柱,經俠頸,俠頸者頭中分也。
曰:有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知水所從生,涕所從出也?
曰: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竅,華色其榮。
是以人有德,則氣和於目,有亡憂知於色。
是以悲哀則泣下,泣下水所由生也。
眾精(《素問》作水宗)者積水也;
積水者至陰也;
至陰者腎之精也。
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輔之裹之,故水不行也。
夫氣之傳也,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
故諺言曰:心悲又名曰志悲。
志與心精共湊於目也。
是以俱悲則神氣傳於心精,上下傳於志而志獨悲,故泣出也。
泣涕者腦也,腦者陽(《素問》作陰)也;
髓者骨之充也;
故腦滲為涕。
志者骨之主也;
是以水流涕從之者,其類也。
夫涕之與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則俱死,生則俱生(《太素》作出則俱亡),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相從者,所屬之類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7213&pid=401852&fromuid=526
【欠噦唏振寒噫嚏泣出太息HT下耳鳴嚙舌善忘善飢第一】
曰:人哭泣而泣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從之,何也?
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
不泣者,神不慈也。
神不慈則志不悲,陰陽相持,泣安能獨來。
夫志悲者惋,惋則沖陰,沖陰則志去目,志去則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夫經言乎,厥則目光無所見。
自涕之與泣者以下至目光無所見原本漏,今以《素問》《靈樞》補之)。
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陰氣並於下,陽並於上,則火獨光也;
陰並於下則足寒,足寒則脹。
夫一水不能勝五火,故目盲。
是以氣衝風,泣下而不止,夫風之中目也。
陽氣內守於精,是火氣燔目,故見風則泣下也。
有以比之,夫(《素問》下有火字)疾風生,乃能雨,此之類也(《九卷》言其形,《素問》言其精,亦互相發明也)。
曰:人之太息者何?
曰:憂思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
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
曰:人之羨下者何?
曰:飲食皆入於胃,胃中有熱,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HT 下。
補足少陰。
曰:人之耳中鳴者何?
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
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
補客主人,手大指甲上與肉交者。
曰:人之自嚙舌者何?
曰:此厥逆走上,脈氣皆至也。
少陰氣至則自嚙舌,少陽氣至則嚙頻;
陽明氣至則嚙唇矣。
視主病者補之。
曰:人之善忘者何?
曰: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
虛則榮衛留於下,久不以時上,故善忘也。
曰:人之善飢不嗜食者何也?
曰:精氣並於脾則熱留於胃,胃熱則消穀,消穀故善飢,胃氣逆上故胃脘塞,胃脘塞故不嗜食。
善忘及善飢,先視其腑臟,誅其小過,後調其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凡此十四邪者,皆奇邪走空竅者也。
邪之所在,皆為不足。
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善鳴,頭為之傾,目為之瞑;
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善鳴,補之足外踝下留之;
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悶。
急刺足大指上二寸留之,一曰補足外踝下留之。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7213&pid=401857&fromuid=526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