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回春錄】 [打印本頁]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12
標題: 【回春錄】
回春錄
 

書名 回春錄

 

作者 王士維

 

朝代 清

 

年份 公元1824-1857年

 

分類 醫案

 

品質 0%

 

http://jicheng.tw/jcw/book/%E5%9B%9E%E6%98%A5%E9%8C%84/index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13
 

余友王君孟英,少年失怙,其尊人彌留之際,執孟英手而囑曰:

 

人生天地之間,必期有用於世,汝識斯言,吾無憾矣。

 

孟英泣拜而銘諸心腹。

 

然自顧家貧性介,不能為利達之人,將何以為世用耶?

 

聞先哲有「不為良相,則為良醫」之語,因自顏其室曰「潛齋」。

 

而銳志於軒岐之學,潛心研究,遂抉其微。

 

年未冠,游長山,即納交於余,每見其治病之奇,若有天授,而視疾之暇,恆手一編不輟也。

 

繼瞻其齋頭一聯云:

 

「讀書明理,好學虛心」。

 

可見志苦力學,蘊之胸中者,淵深莫測,乃能窮理書性。

 

出之指下者,神妙難言。

 

二十年來,活人無錯,豈非以用世之才,運其濟世之術,而可垂諸後世者哉?

 

今就余耳目所及之妙法,仿丁長孺刻仲淳案之例,錄而付梓,名曰《回春錄》。

 

然見聞有限,遺美極多,世之君子,必有如莊斂之,華岫云其人者,更為之遠搜博采,以廣其傳,而余糠秕在前,有榮施矣。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冬十二月愚弟周 拜題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14
一、內科
 
感冒
 

一何叟,年近八旬,冬月傷風,有面赤氣逆、煩躁不安之象。

 

孟英曰:

 

此喻氏所謂「傷風亦有戴陽證也」。

 

不可藐視。

 

以:

 

東洋人參 細辛 炙甘草 熟附片 白朮 白芍 茯苓 乾薑 五味 胡桃肉 細茶 蔥白,一劑而瘳。

 

孟英曰:

 

此真陽素擾,痰飲內動,衛陽不固,風邪外入,有根蒂欲拔之虞。

 

誤投表散,一汗亡陽。

 

故以真武、四逆諸法,回陽鎮飲,攘外安內以為劑也,不可輕試於人,致干操刃之辜,慎之慎之!

 

江小香,病勢危篤,浼人迎孟英診之,脈虛弦而小數,頭痛偏於左,後子夜熱躁,肢冷欲嘔,口乾不欲飲,不飢不欲食,舌謇言澀,溺黃而頻,曰:

 

體屬素虛,此由患感時邪,過投溫散,陰津陽氣皆傷,後來進補而勢反日劇者,滋膩妨其中運,剛烈動其內風,以致醫者僉云:

 

表之不應,補亦無功,竟成無藥可治之證。

 

雖然、不過難治耳,未可遽棄也。

 

與秋石水拌制高麗參蓯蓉 首烏 生白芍 牡蠣 楝實鹽水炒 橘紅 桑椹 石斛 蒺藜 茯苓,煎(湯),吞飯丸肉桂心五分,一劑躁平嘔止,各恙皆減,連投數服,粥食漸安;

 

乃去首烏、楝實,加砂仁末拌炒熟地、菊花、枸杞,半月而瘳。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14
周子朝
 

患惡寒、頭痛、發熱,酷似傷寒,而兼心下痛脹。

 

孟英脈之,右部沉滑,苔黃不渴,溲如蘇木汁。

 

先以蔥豉東加(山)梔、(黃)連、杏(仁)、貝(母)、蔞(仁)、橘(皮)為方,服後微汗,而不惡寒反惡熱。

 

雖湯飲略溫,即氣逆欲死。

 

孟英曰:

 

客邪解矣,清其痰熱可也。

 

予:

 

知母 花粉 杏(仁) 貝(母) 旋(復) 滑(石) (石)斛 橘(皮) 枇杷(葉) 茅根 蘆根 地栗 海 等藥,果吐膠痰甚多,而納食漸復。

 

惟動則欲喘。

 

於「肅上」之中,佐以「滋下」為善後而瘥。

 

《寓意草》謂:

 

「傷風亦有戴陽證」。

 

此為高年而言。

 

然有似是而非者。

 

黃鼎如母,年登大耋,季冬感冒,痰嗽氣逆,額汗顴紅,胸痞不飢,神情躁擾。

 

孟英診脈,左弦疾而促,右滑數而溢,苔色滿布。

 

系冬溫挾痰阻肺,治節不伸,肝陽鼓舞直升。

 

昔羅謙甫有「治痰火類孤陽」之案,與此頗相似也。

 

以小陷胸東加薤白、旋覆、赭石、花粉、海 、鳧茈、竹瀝,為大劑投之,痰活便通,數日而瘥。

 

繼有陳舜廷之父,年逾花甲,患痰嗽氣逆。

 

惟飲薑湯則胸次舒暢,醫者以為真屬虛寒矣。

 

連投溫補之劑,馴致咽痛不食,苔色灰刺,便秘無溺。

 

求孟英診之,脈至雙弦,按之索然,略有胃氣。

 

曰:

 

渴喜薑湯者,不過為痰阻清陽之證據耳,豈可妄指為寒,而迭投剛烈之劑哉?

 

胃陰已竭,藥不能為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14
丙申春
 

蜀人石符生將赴鄧云崖司馬之招,經杭抱病,僑於張柳吟之舊館,亦為寓側陳六順治困。

 

居仃之主人知之,即告以柳吟仆病之事,石聞之悚然,亟遣人延孟英診焉,脈沉而澀滯,模糊不分至數,肢涼畏冷,涎沫上涌,二便澀少,神氣不爽。

 

曰:

 

此途次感風濕之邪,失於解散,已從熱化。

 

加以溫補,致氣機愈形窒塞,邪熱漫無出路,必致爍液成痰,逆行而上。

 

但與舒展氣機,則痰行熱降,諸恙自瘳矣。

 

以:

 

黃連 黃芩枳實 橘皮 梔子 淡豉 桔梗 杏仁 貝母 鬱金 通草 紫菀 竹茹 蘆菔汁等藥,三服而起,調理匝旬遂愈。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15
余某
 

年三十余,發熱數日。

 

醫投涼解之法,遂嘔吐自汗,肢冷神疲。

 

亟延孟英診之,脈微弱。

 

曰:

 

內傷也,豈可視同伏暑而一概治之,徑不詳辨其證耶?

 

與黃 建中湯去飴,加龍骨、生薑、茯苓、橘皮,投劑即安。

 

續加(人)參、(白)術,逾旬而愈。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15
何新之
 

亦儒醫也,患感旬日,胡士揚診謂:

 

「勢欲內陷」。

 

舉家惶惶。

 

渠表弟沈悅亭亦工岐黃,而心折於孟英,因拉孟英視之,呃忒苔膩,便秘痰多,心下拒按。

 

持其脈,右手洪大滑數。

 

與小陷胸湯加沙參、菖(蒲)、貝(母)、(紫)菀、薤(白)、(竹)茹、杏(仁)、旋(復)、枇(杷葉)之類,數劑而安。

 

繼以甘涼,二旬後,得大解而瘥。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15
石芷卿
 

患感,張某連投柴、葛之藥,熱果漸退,而復熱之後更孔甚,乃延孟英診焉。

 

先以:

 

梔子 豆豉黃芩 黃連等藥,清解其升浮之熱,俟邪歸於腑,脈來弦滑而實,徑用承氣湯下之,時其尊人北涯赴甌,無人敢主其可服否?

 

另招他醫決之,以為太峻,且腹不堅滿,妄攻慮變。

 

舉家聞之搖惑,暮夜復懇再診。

 

孟英辨論洋洋,堅主前議,服後果下黑矢。

 

次日大熱、大汗、大渴引飲。

 

孟英曰:

 

此腑垢行而經熱顯矣。

 

予:

 

竹葉石膏湯兩劑,繼以育陰充津,調理而康。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15
范廉居
 

患恙。

 

旬日後,病劇。

 

金粟香荐孟英視之。

 

大解已行,熱退未淨,氣逆不飢,呃忒自汗,脈形虛大,舌紫無苔。

 

為上焦熱戀,下部陰虧之象。

 

與:

 

西洋參 旋覆 竹茹 枇杷葉 石斛 柿蒂 牡蠣 龜板 刀豆牛膝之劑,兩服即舌潤知飢,呃汗皆罷。

 

乃去刀豆、旋覆、柿蒂,加熟地、胡桃肉、當歸,投之而愈。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15
范廉居之室人
 

患恙。

 

苔膩,口酸,耳鳴,不寐,不飢,神憊,脘痛,頭搖。

 

脈至虛弦,按之澀弱。

 

以:

 

當歸 白芍 枸杞 木瓜 楝實 半夏 石斛 茯神 竹茹 蘭葉 白豆蔻,為養營調氣,和胃柔肝之法。

 

數啜而瘳。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16
范廉居令嬡
 

患感。

 

壯熱殿屎,二便皆閉,苔黃,大渴,脹悶難堪。

 

脈來弦滑數實,系腑(實)證也。

 

投桃核承氣(湯)加蛇、萊菔,二劑而痊。

 

廉居尊人穎禾曰:

 

甚矣,服藥之不可不慎也。

 

三人之證,醫者皆謂可危,而治之日劇。

 

君悉以一二劑起之,抑何神歟?

 

因憶四十二歲時患 (《古》瘧疾)胡魁元先用首烏太早,遂致客邪留戀,纏綿百日,大為所困。

 

嗣後不敢服藥,今四十年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16
風溫
 

沈裕昆妻,偶發脘痛,范某予逍遙法,痛頗止,而發熱咽痛,邀顧聽泉診視之,知感溫邪,予清散法,痛已止而熱不退。

 

七日後,目閉鼻塞、耳聾肢搐、不言語、不飲食。

 

顧疑險證,愿質之孟英。

 

而沈之兩郎,皆從王瘦石學(醫),因請決於師。

 

瘦石亦謂孟英識超,我當為汝致之。

 

時已薄暮,乃飛刺追邀。

 

比孟英親視:

 

其外候如是,而左手診畢即縮去,隨以右手出之。

 

遽曰:

 

非神昏也。

 

繼挖牙關、察其苔色;

 

白滑。

 

詢知大解未行。

 

曰:

 

病是風溫,然不逆傳膻中,而順傳胃腑。

 

證無可恐。

 

聽泉學問勝我,知證有疑竇,而虛心下問,豈非胸襟過人處!

 

但溫邪傳胃,世所常有,而此證如此駭人,乃素有痰飲盤踞胃中,外邪入之,得以憑藉,苔色之不形黃燥者,亦此故耳。

 

不可誤認夫溫為熱邪,脈象既形弦滑以數,但令痰飲一降,苔必轉黃。

 

此殆「云遮霧隱」之時,須具溫太真燃犀之照,庶不為病所欺。

 

昔人於溫證,僅言逆傳,不言順傳,後世遂誤執傷寒在足經,溫熱在手經,不知經絡貫串,豈容界限?

 

喻氏嘉言,謂傷寒亦傳手經,但足經先受之耳,吾謂溫熱亦傳足經,但手經先受之耳。

 

一隅三反,既有其逆。

 

豈無其順?

 

蓋自肺之心包,病機漸進而內陷,故曰逆。

 

自肺之胃腑,病機欲出而下行,故曰順。

 

今邪雖順傳,欲出未能,所謂「胃病則九竅不和」,與逆傳神昏之犀角地黃湯」證,大相徑庭。

 

郭云台云:

 

「胃實不和,投滾痰而非峻」。

 

可謂治斯疾之真詮。

 

遂書小陷胸合蠲飲六神東加枳(實)、(濃)朴,以蘆菔煮水煎藥,和入竹瀝一杯,送下礞石滾痰丸四錢。

 

沈嫌藥峻,似有難色。

 

孟英曰:

 

既患駭人之病,必服駭人之藥。

 

藥不瞑眩,厥疾勿瘳,盍再質之瘦石聽泉乎?

 

沈頷之。

 

王、顧閱方,僉以為是。

 

且云:

 

如畏劑重,陸續徐投可也。

 

翌日,孟英與聽泉會診,脈症不甚減。

 

詢知昨藥分數次而服。

 

孟英曰:

 

是因勢分力緩之故也。

 

今可釋疑急進,病必轉機。

 

聽泉深然之。

 

黎明,果解出膠韌痰穢數升,各恙即減,略吐言語,稍啜稀粥,苔轉黃燥,藥改輕清,漸以向安,嗣與育陰柔肝而愈。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16
程燮庭乃郎芷香
 

今春病溫,而精關不固。

 

旬日後,陡然莖縮寒顫,自問不支。

 

人皆謂其為虛瘧,欲投參、附。

 

孟英曰:

 

非瘧也。

 

平日體豐多濕,濃味釀痰,是以苔膩不渴,善噫易吐,而吸受風溫,即以痰濕為山險,乘其陰虛陽擾,流入厥陰甚易,豈容再投溫補,以劫液錮邪而速其痙厥耶?

 

伊芳家以六代單傳,父母深憂之,堅求良治。

 

孟英曰:

 

吾雖洞識其證,而病情 ,縱有妙劑,難許速功。

 

治法稍乖,亦防延誤。

 

雖主人篤信,我有堅持,恐病不即瘳,必招物議,中途歧惑,有過誰歸?

 

倘信吾言,當邀顧聽泉會診。

 

匡余之不逮,即以杜人之妄議。

 

程深然之。

 

於是,王、顧熟籌。

 

午後,進整肅肺胃方以解客邪,蠲痰濕而斡旋樞機。

 

早晨,投涼腎舒肝法,以靖浮越,搜隧絡而守關鍵,病果遞減。

 

奈善生嗔怒、易招外感。

 

不甘淡泊,反復多次。

 

每復發必莖縮寒顫,甚至齒縫見紫血瓣,指甲有微紅色,溺短而渾黑極臭。

 

孟英曰:

 

幸上焦已清,中樞已運,亟宜填補腎陰,清除肝熱。

 

以:

 

西洋參 二冬 二地 蓯蓉 花粉 知(母) (黃)柏 (黃)連 (川) 楝(石)斛 (白)芍 石英 牡蠣 龜板 鱉甲 阿膠 雞子黃之類,相迭為方,大劑連投二十余帖,各恙漸退,繼以此藥熬膏晨服,午進繆氏資生方,各品不炒,皆生晒研末,竹瀝為丸。

 

枇杷葉湯送下。

 

服至入秋,始得康健。

 

孟英曰:

 

古人丸藥皆用蜜,最屬無謂。

 

宜各因其證而變通之,此其一法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16
韓組林
 

年近古稀,孟冬患肢厥頭腫,譫語遺尿,包某作虛風類中,進以溫補,勢益劇。

 

孟英脈之,左弦數,右滑溢。

 

乃痰熱內阻,風溫外侵。

 

予:

 

羚(羊角) 貝(母) (竹)茹 梔(子) (連)翹 (白) 薇桑(葉) 菊(花) 花粉 丹皮 旋覆,以蘆菔湯煎服而愈錢聞遠仲郎患感,湯某進桂、朴、薑、柴等藥,而痰血頻咯,神瞀耳聾,譫語便溏,不飢大渴,苔黑溲少,徹夜無眠。

 

范應樞、顧聽泉疊進輕清,黑苔漸退,舌絳無津,外證依然,不能措手。

 

孟英診之,脈皆細數,乃真陰素虧,營液受爍,不必以便溏不食而畏滋膩也。

 

授以:

 

西洋參 生地 二至(丸) 二冬 龜板 燕窩(竹)茹 貝(母) 銀花 藕汁 梨汁 葳蕤 百合等藥,二劑,咯血漸至,痰出甚多,漸進稀糜,夜能稍寐。

 

五劑,熱退瀉止,渴始減,脈漸和。

 

旬日後,解燥屎而痊。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17
王炳華之子
 

患感,葉某用溫散藥,而氣逆礙臥。

 

四明老醫王秉衡作腎虛不能納氣治,連服大劑溫補,喘嗽益劇,面浮跗腫,抬肩自汗,大渴脅痛。

 

乞治於孟英,已半月不交睫矣。

 

診其脈,右部弦大而強,舌根黑苔如煤者,兩條,面黧形瘦,幸而大解溏瀉,得能消受許多誤藥。

 

徑予;

 

旋(復) (代)赭石 黃連 枳實 栝蔞 蘇子杏仁 萊菔汁 紫菀 (生)石膏,六大劑,始能就枕,而大渴不止,脘腹反形痞脹,按之堅痛。

 

乃去旋(復)、(代)赭石,少加白芥子、半夏、薤白,兼令日啖北梨數十枚。

 

服旬日,胸腹皆舒,苔色盡退,唯嗽未已。

 

改用:

 

西洋參 杏(仁) 貝(母) 蘆根 知母 冬瓜子 (枇)杷葉 花粉 柿霜 竹瀝,十許劑,嗽止,而跗腫、渴、瀉,亦皆霍然矣。

 

凡啖梨三百余斤,聞者莫不詫異。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18
俞博泉令郎
 

患感,即兼腹痛而脹。

 

胡某投以溫散,二便不行,昏譫大渴,舌苔黑刺。

 

孟英以:

 

犀(角)(連)翹 楝(實) 薄(荷) (黃)連 花粉 元參 大黃,服之,便下神清。

 

為(乃)去犀角,加丹皮,二帖,苔化熱退。

 

惟少腹梗脹,不甚知飢。

 

改投:

 

(山)梔 (黃)連 楝(實) 蒺(藜) 延胡橘核 蓯蓉 花粉 制軍諸藥,連解黑矢,漸以向安。

 

正欲養陰之際,而惑於旁言,另招金某,服大劑溫補藥,以圖元氣驟復。

 

不知余燼內燔,營受灼而血上溢,液被爍而肌消消,猶謂吐血宜補,形瘦為虛,竟竭力補死而後已。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19
周光遠令堂
 

患溫邪,痰嗽,脘悶,汗多。

 

孟英投:

 

石膏 竹菇 知母 花粉 旋覆 貝母 蔞仁 紫菀等藥三十劑而愈。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19
陳赤堂令正
 

患感,面赤不眠,煩躁譫語,口甘渴膩,溲澀而痛。

 

顧聽泉多劑清解未應。

 

孟英切其脈,左弦洪而數,右滑而溢,胸次痞結,大解未行,肝陽上浮,肺氣不降,痰熱阻痹,邪乃逗留。

 

與:

 

小陷胸(湯)合溫膽(湯)雪羹加旋(復)、薤(白)投之,胸結漸開。

 

乃去半(夏)、薤(白),而送(服)當歸龍薈丸,譫語止,且能眠。

 

參以通幽湯下其黑矢,三次後,始進養陰和胃而痊。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19
春溫
 

余侄森伯,患發熱面赤,渴而微汗。

 

孟英視之曰:

 

春溫也。

 

乘其初犯,邪尚在肺,是以右寸之脈洪大,宜令其下行,由腑而出,則可霍然。

 

投:

 

知母 花粉 冬瓜子 桑葉 枇杷(葉) 黃芩 葦莖 梔子等藥,果大便連泄極熱之水二次,而脈靜身涼,知飢啜粥,遂痊。

 

設他人治之,初感總用汗藥,勢必釀成大證。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19
濮樹堂室
 

懷妊五月,患春溫。

 

口渴善嘔,壯熱無汗。

 

旬日後,始浼孟英視之。

 

見其煩躁譫語,苔黃不燥,曰:

 

痰熱阻氣也。

 

病不傳營,血藥禁用。

 

試令按其胸次,果然堅痛。

 

而大解仍行,法當開上。

 

用小陷胸東加石菖蒲、枳實、杏(仁)、貝(母)、(竹)茹、郁(金)、梔(子)、(連)翹等藥,蘆菔湯煎服。

 

服二劑,神情即安。

 

四帖後,心下豁然。

 

然心腹如烙,嘔吐不納。

 

改投大劑甘寒,加烏梅,頻啜漸康。

 

秋間得子亦無恙。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0
姚令輿室
 

素患喘嗽,而病春溫。

 

醫知其本元久虧,投以溫補,痙厥神昏,耳聾譫語,面青舌絳,痰喘不眠。

 

皆束手矣!

 

延孟英診之,脈猶弦滑。

 

曰:

 

證雖危險,生機未絕,遽爾輕棄,毋乃太忍。

 

與:

 

犀角 羚羊(角) 元參 沙參 知母 花粉 石膏以清熱息風,救陰生液。

 

佐:

 

蓯蓉 石英 鱉甲 金鈴 旋覆 貝母 竹瀝以潛陽鎮逆,通絡蠲痰。

 

三劑而平。

 

繼去犀(角)、羚(羊角)、石膏,加生地黃,服旬日而愈。

 

仲秋,令輿病,竟誤服溫補,數日而殞,豈非命耶?

 

許芷卿,亦精於醫,偶患外感,即服清散之藥,而證不減。

 

或疑其非春溫也,邀孟英質之,診脈遲澀,二便皆行,筋掣不眠,畏寒能食,喉舌皆赤。

 

予大劑清營藥,數服而瘥。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0
迨夏
 

兩腿患疥,外科治之,久而不愈。

 

孟英謂:

 

(因)其平昔善飲,蘊熱深沉,瘍科藥亟宜概屏,令以雪羹湯送(服)當歸龍薈丸,果得漸瘳。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0
陳建周令郎
 

患春溫,初起即神氣躁亂,驚懼不眠,兩脈甚數。

 

孟英謂:

 

「溫邪直入營分也」。

 

與神犀丹佐紫雪,兩劑而瘥。

 

夏間,吳守旃暨高若舟令郎,胡秋紉四令嬡,患溫,初起即肢 妄言,神情瞀亂。

 

孟英皆用此法,尋即霍然。

 

孟英曰:

 

世人每執汗解之法,為初感之治。

 

孰知病無定體,藥貴得宜,無如具眼人稀,以致夭枉載道。

 

歸諸天數,豈盡然哉?

 

王皺石廣文令弟,患春溫,始則譫語發狂,連服清解大劑,遂昏沉不語,肢冷如冰,目閉不開,遺溺不飲,醫皆束手。

 

孟英診其脈,弦大而緩滑,黃膩之苔滿布,穢氣直噴。

 

投:

 

承氣東加銀花、石斛、黃芩、竹茹、元參、石菖蒲,下膠黑矢甚多。

 

而神識稍清,略進湯飲。

 

次日,去(芒)硝、(大)黃,加海 、蘆菔、黃連、石膏,服二劑而戰解肢和,苔退進粥,不勞余力而愈。

 

繼有張鏡江邀(孟英)治葉某,又錢希敏之妹丈李某,孟英咸一下而瘳。

 

惟吳守旃之室,暨鄭又僑,皆下至十余次始痊。

 

今年時疫盛行,醫多失手,孟英隨機應變,治法無窮,救活獨多,不勝縷載。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2
翁嘉順
 

亦染溫病,初發熱,即舌赤而渴,脈數且澀。

 

孟英曰:

 

非善證也。

 

蓋陰虛有素,值此憂勞哀痛之余,五志內燔,溫邪外迫,不必由衛及氣,自氣而營。

 

急予清營,繼投涼血,病不稍減。

 

且家無主藥之人,旁議嘩然,幸其舊工人陳七,頗有膽識,力懇手援。

 

孟英曰:

 

我(心)腸最熱,奈病來頗惡,治雖合法,勢必轉重。

 

若初起不先覷破,果已殆矣。

 

吾若畏難推諉,恐他手雖識其證,亦無如此大劑,車薪杯水,何益於事。

 

吾且肩勞任怨,殫心盡力以圖之。

 

病果日重,昏瞀耳聾,自利紅水,目赤妄言。

 

孟英惟以晉三犀角地黃東加銀花、石膏、知母、石解、梔(子)、貝(母)、花粉、蘭草、菖蒲、竹瀝、竹茹、竹葉、鳧茈、海 等,出入互用,至十余劑,舌上忽布穢濁垢苔,口氣噴出,臭難向邇,手冷如冰,頭面自汗,咸謂絕矣。

 

孟英曰:

 

生機也。

 

陰虛而熱邪深入,余一以清營涼衛(血)之法,服已逾旬,始得營陰漸振,推邪外出,乃現此苔,惟本元素弱,不能戰解,故顯肢冷,而汗僅於頭面,非陽虛欲脫也。

 

復予甘寒頻灌,越三日,汗收熱退,苔化肢溫。

 

此病自始迄終,犀角共服三兩許,未犯一毫相悖之藥,且賴陳七恪誠,始克起九死於一生,繼以滋陰善後而康。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2
暑溫
 

王子與,病革,始延孟英視之,曰:

 

陰虛之質,暑熱膠錮,殆誤投補藥矣。

 

乃叔少洪云:

 

侄素孱弱,醫投熟地等藥十余劑耳。

 

孟英曰:

 

暑熱證,必看邪到血分,始可議用生地,何初病即進熟地?

 

豈僅知稟賦之虛,而未睹外來之疾耶?

 

昔賢治暑,但申表散溫補之戒,詎料今人於律外更犯滋膩之辜,而一誤致此,略無悔悟,不啻如油入面,如漆投膠,將何法以挽回哉?

 

越日果卒。

 

夫小米舍人,僅此一脈,完姻未久,遽爾珠沉,殊為慘然。

 

潘紅茶方伯之孫翼廷,館於許雙南家,酷熱之時,啜冷石花(湯)一碗,遂至心下痞悶,四肢漸冷,上過肘膝,脈伏自汗。

 

方某謂:

 

「陽虛陰暑」,脫陷在即,疏大劑薑、附、丁、桂以回陽。

 

(而)雙南在蘇,其三郎李書,駭難主藥,邀族人許芷卿診而決之。

 

芷卿云:

 

此藥斷不可投。

 

第證極危急,須逆孟英商之。

 

時已夜半,孟英往視,曰:

 

既受暑熱,復為冷凍飲料冰伏胸中,大氣不能轉旋,是以肢冷脈伏,二便不行。

 

速取六一散一兩,以淡鹽湯攪之,澄去滓,調下紫雪丹一錢。

 

翌日再診:

 

脈見,胸舒,溺行,肢熱,口乾,舌絳,暑象畢呈,化而為瘧。

 

予多劑白虎湯而愈。

 

丙午(歲),舉於鄉。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2
康康侯司馬之夫人
 

久傷謀慮,心火外浮,面赤齒痛,因啖西瓜,遂脘悶不舒,喜得熱按,泄瀉不飢,自覺舌濃數寸,苔色灰膩。

 

孟英與:

 

厚朴 滑石 蔥白 薤白 枇杷葉 橘皮 薄荷 旋覆 省頭草,一劑霍然。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2
許少卿室
 

故醫陳啟東先生之從女也。

 

夏初患感,何新之十進清解,病不略減,因邀診於孟英。

 

脈至弦洪豁大,右手為尤,大渴大汗,能食妄言,面赤足冷,徹夜不瞑。

 

孟英曰:

 

證雖屬溫,而真陰素虧,久傷思慮,心陽外越,內風鴟張。

 

幸遇明手,未投溫散,尚可無恐。

 

與:

 

龍(骨) 牡(蠣) 犀(角) (珍) 珠龜板 鱉甲 貝母 竹瀝 竹葉 辰砂 小麥 元(參) 丹參 生地 麥(冬),為大劑投之。

 

外以燒鐵淬醋,令吸其氣;

 

(牡)蠣粉撲止其汗;

 

搗生附子貼涌泉穴。

 

甫服一劑,所親荐胡某往視,大斥王議為非,而主透疹之法。

 

病家惑之,即煎胡藥進焉!

 

病者神氣昏瞀,忽見世父啟東扼其喉,使藥不能下咽。

 

且囑云:

 

宜服王先生藥。

 

少卿聞之大駭,專服王藥,漸以向愈。

 

而陰不易復,頻灌甘柔滋鎮,月余始能起榻。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2
季夏
 

汛行。

 

惟情志不怡,易生驚恐。

 

與:

 

麥(冬) 參(須) 熟地 石英 茯神 龍眼 甘(草) (小)麥 大棗 三甲等藥,善其後。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3
秋杪
 

歸寧,微吸客邪,寒熱如瘧。

 

孟英投以清解,已得向安。

 

胡某聞之,復於所親處云:

 

此證實由夏間治法不善,以致邪氣留戀,再服清涼,必死無疑。

 

湯某復從而和之。

 

許氏即招湯某延醫,謂其陽氣傷殘,沉寒久伏,以理中東加威靈仙、桂枝、半夏、厚朴、薑、棗等藥。

 

病者頗疑藥太燥烈,湯復膏吞拭舌,說得天花亂墜,病家惑之,初服胃氣倍加,繼而痰嗽不飢,黃苔滿布,肌消汛斷,內熱汗多,心悸不眠,臥榻不起。

 

病者堅卻其藥,然已進二十劑矣。

 

再邀何新之商之,亦難措手。

 

仍囑其求診於孟英,按脈弦細軟數,篡(竄)患懸癰,縱有神丹,不可救藥矣。

 

何縉階令正,素患肝厥,仲夏患感,沈樾亭按溫證法治之,內風不致陡動,而大便泄瀉,脈細而弦,渴飲痰多,不飢不寐。

 

因邀孟英商之,投:

 

白頭翁東加三甲、石斛、茯苓、竹茹而安。

 

隨以峻補善後而痊。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3
胡孟紳乃弟季權
 

患黑 ,苔穢,脈渾,氣粗,面垢。

 

孟英即以涼膈散投之,大解得行,脘亦不悶,皆透綻,脈顯滑數而洪,遂與大劑涼潤清肅之藥,直俟其旬日外,大解不瀉,藥始緩授。

 

復又沉臥不醒,人皆疑之。

 

孟英曰:

 

痰熱尚熾也,仍授大劑數帖,果頻吐膠痰累日,而眠食漸安。

 

是役也,當兩病披猖之際,舉家皇皇,他醫或以前證為神不守舍,議投溫補。

 

後證則以為必敗。

 

聞者無不危之。

 

賴季權之夫人,獨具卓識,任賢不二,孟英始無掣肘之慮,而咸得收功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3
濮東明令孫女
 

素稟陰虛,時發夜熱,少餐不寐。

 

仲夏患感,發疹,汛不當期而至。

 

孟英用犀(角) 羚(羊角) 知(母) 貝(母) 石膏 生地 梔(子) (連)翹 花粉 甘草 竹葉 蘆根等藥,疹透神清,唯鼻燥異常,吸氣入喉,辣痛難忍,甚至肢冷。

 

復於方中加元參、竹茹、菊葉、荷杆,各患始減,而心忡吐沫,徹夜不瞑,渴、汗、便黑,改投:

 

西洋參 生地 麥冬 小麥 竹葉 黃連 珍珠 百合 貝母 石斛 牡蠣 龜版蔗汁諸藥而愈。

 

季秋適姚益齋為室。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3
仲夏
 

淫雨匝月,泛濫為災。

 

季夏,酷暑如焚,人多熱病。

 

沈小園者,患病於越,醫者但知濕甚,而不知化熱,投以平胃散數帖,壯熱昏狂,證極危殆。

 

返杭日,渠居停吳仲莊浼孟英視之,脈滑實而數,大渴溲赤,稀水旁流,與:

 

石膏 大黃,數下之而愈。

 

仲莊欲施藥濟人,托孟英定一善法。

 

孟英曰:

 

余不敢(以)師心自用,考古惟葉天士甘露消毒丹、神犀丹二方,為濕溫暑疫最妥之藥。

 

一治氣分,一治營分,規模已具。

 

即有兼證,尚可通融,司天在泉,不必拘泥。

 

今歲奇荒,明年恐有奇疫。

 

但「甘露」二字,人必疑為大寒之藥,「消毒」二字,世人或作外證之方。

 

因易其名曰:

 

普濟解疫丹,吳君與諸好善之家,依方合送,救活不知若干人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3
普濟解疫丹
 

孟英自注云:

 

此治濕溫時疫之主方也。

 

按六元正紀,五運分步,每年春分後十三日交二運徵,火旺,天乃漸溫。

 

芒種後十日交二運宮,土旺,地乃漸濕,溫濕蒸騰,更加烈日之暑,爍石流金,人在氣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氣,留而不去,乃成溫熱暑疫之病,則為發熱倦怠,胸悶腹脹,肢酸咽腫, 疹身黃,頤腫口渴,溺赤便秘,吐瀉瘧痢,淋濁瘡瘍等證。

 

但看病患舌苔淡白,或濃苔,或干黃者,是暑濕熱疫之邪,尚在氣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

 

而薄滋味,(孟英自批:

 

家慈每於夏季茹素,且云:

 

汝輩為醫者,當知之,余見瘟疫流行之歲,無論貧富,無可避之,總由不知堅壁清野之故耳,試看茹素者,獨可不染,豈非胃中清虛,邪不能留乎!

 

旨哉斯言,特謹識之。

 

)遠酒色,尤為辟疫之仙方,智者識之。

 

醫家臨證,能準此化裁,自可十全為上。

 

(上參喻嘉言、張石頑、葉天士、沈堯封諸家。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4
神犀丹
 

孟英自注云:

 

溫熱暑疫諸病,邪不即解,耗液傷營,逆傳內陷,痙厥昏狂,譫語發 等證,但看病患舌色干光,或紫絳、或圓硬、或黑胎,皆以此丹救之。

 

若初病即覺神情煩躁,而舌赤口乾者,是溫暑直入營分。

 

酷熱之時,陰虛之體,及新產婦人,患此最多,急須用此,多可挽回。

 

切勿拘泥日數,誤投別藥以僨事也。

 

兼治痘 毒重,夾帶紫 危證,暨痘 之後余毒內熾,口糜咽腐,目赤神煩諸證。

 

(上本葉氏,參治驗。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4
陳蘊泉
 

陡患昏譫,夤夜乞診於孟英,脈甚滑數,苔色膩黃,乃平素多痰,兼吸暑熱。

 

與清解藥一劑,化而為瘧,脈亦較平。

 

或謂其體弱不宜涼藥,須用人參,渠家惶惑,孟英堅持以為不可。

 

蓋暑脈頗類乎虛,而痰阻於肺,呼吸不調,又與氣虛短促者相似。

 

平昔先虛,有病必先去病。

 

況熱能傷氣,清暑熱即所以顧元氣也。

 

何新之亦贊是議,遂連投白虎加減而愈。

 

次年春,因喪外家悲悼,復感溫邪,失於整肅,病日以甚,迨孟英自豫章歸診,已不可救藥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4
李德昌之母
 

仲夏患感,醫診為濕,輒與燥劑,大便反瀉,遂疑高年氣陷,改用補土,馴至氣逆神昏,汗多舌縮,已辦後事,始乞診於孟英,脈洪數無倫,右尺更甚。

 

與大劑:

 

犀角 石膏 黃芩 黃連 黃柏知母 花粉 梔子 石斛 竹葉 蓮心 元參 生地之藥,另以冷雪水調紫雪丹。

 

一晝夜,舌即出齒,而喉舌赤腐,咽水甚痛。

 

乃去三黃(黃連、黃柏、黃芩),加銀花、射干、豆根,並吹以錫類散,三日後,脈證漸和,稀糜漸受。

 

改授甘涼緩劑,旬日後,得解堅黑矢而愈。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4
胡紉秋
 

於酷熱時偶有不適,醫用柴、葛、香薷藥散之,反惡寒胸痞。

 

更醫用枳、朴、檳榔以瀉之,勢日劇。

 

延孟英視之:

 

自汗不收,肢背極冷,奄奄一息,脈微無神。

 

曰:

 

稟賦素虧,陽氣欲脫,此必誤認表證使然。

 

予:

 

救逆東加(人)參、(黃) 服之漸安,繼以補氣生津,調理匝月而痊。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4
壬寅夏
 

(某)感受暑濕,誤投溫散,以致譫語神昏,勢瀕於危。

 

而肛前囊後之間,潰出腥膿,瘡口深大。

 

瘍科以為懸癰也。

 

敷治罔效。

 

孟英診曰:

 

懸癰乃損怯症,成之以漸,今病來迅速,腥穢異常,是身中久蘊濃味濕熱之毒,挾外受之暑邪,無所宣泄,下注而為此症,切勿敷藥,以遏其外走之勢。

 

但舌強而紫赤,脈細而滑數,客邪熾盛,伏熱蘊隆,陰分甚虧,深虞津涸。

 

先予清營之劑,三投而神氣漸清,次以涼潤陽明,便暢而熱蠲膿淨,改用甘柔滋養,月余潰處肌平。

 

善後參入參、 ,竟得康強如昔。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4
金曉耕
 

發熱兩旬,醫予表散,竟無汗泄。

 

嗣投溫補,而大解泄瀉,小水不行,口乾肌削,勢瀕於危。

 

胡紉秋荐孟英診之。

 

右寸獨見沉數。

 

曰:

 

暑熱錮於肺經耳。

 

予:

 

白虎(湯)、葦莖(湯)、天水(散)加(茯)苓、桔(梗)、杏(仁)、貝(母)為方,服後,頭面 疹遍發,密無針縫,明如水晶光,人皆危之。

 

孟英曰:

 

此肺邪得泄也。

 

果肌潤熱退,瀉止知飢。

 

又服甘涼濡潤二十余劑, 疹始愈。

 

亦僅見之證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5
濕溫
 

癸卯春,邵秋子令堂,年近六旬,患寒熱如瘧者久矣。

 

諸醫雜治罔效。

 

孟英視之,曰:

 

此濕邪久蘊,已從熱化,誤投提補,動其肝陽,痰飲因而上逆。

 

與通降之法,寒熱即減。

 

而包某謂瘧久陰虛,理宜滋養,病家聞之近是,遂進首烏、鱉甲等藥,漸至脈伏胸痞,呃忒自汗,渴飲不食,顴赤便泄。

 

包某束手,疏生脈散以塞責。

 

舉家彷徨,再求孟英診之,曰:

 

此滋膩阻滯氣機,清陽不司旋運,痰飲閉滯隧絡,非脫象也。

 

補藥不可再進。

 

以:

 

栝蔞薤白(半夏湯)合小陷胸(湯)加竹茹、旋覆、貝母、杏仁、紫菀、枇杷葉投之,呃止脈出,大有轉機。

 

而鄭某謂病固屬痰,須溫熱以宣通,勿寒涼而凝遏,病家又惑焉。

 

薑、桂頻投,既而唇腫咽痛,不能進飲,舌乾短硬,難出語言,復請孟英救療。

 

予犀角地黃東加元參、知母、銀花、竺黃、花粉、膽星、石菖蒲、竹瀝之類,此第三次生機也。

 

奈狂瀾莫障,邪說橫行,輒以涼藥不宜擅服,久病必定元虛。

 

甘言悅耳,遂至升散溫補,各逞所能。

 

符咒乩方,罔不遍試。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5
延至仲夏
 

腐齦糜,唇高數寸,竟成燎原莫救。

 

仍懇孟英設法,乃堅辭不能措手。

 

付局醫黃某敷治腫爛,日甚而終。

 

季秋,顧聽泉邀孟英視康康候副轉之恙。

 

切其脈:

 

滑數,而右歇左促。

 

且肝部(左關)間有雀啄,氣口(右寸)又兼解索。

 

望其面,宛如熏黃,頭汗自出,呼吸粗促,似不緊續,坐臥無須臾之寧,便溺澀滯,渾赤極臭,心下堅硬拒按,形若覆碗。

 

觀其舌色,邊紫苔黃,殊不甚干燥。

 

問其所苦,曰:

 

口渴甜膩、不欲飲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5
苟一合眼
 

即氣升欲喘,煩躁不能自持、胸中懊 、莫可言狀。

 

孟英曰:

 

此由濕熱誤補,漫無出路,充斥三焦,氣機為其阻塞而不流行。

 

蔓延日久,津液為之凝滯而成痰飲。

 

不啻人禽雜處,苗莠同疇,邪正混為一家。

 

醫見肢冷自汗,不知病由壅閉而然,欲以培正。

 

而邪氣方張,得補反為樹幟,豈非資寇兵而 盜糧哉?

 

非其類者,鋤而去之,乃為吃緊之治。

 

聽泉曰:

 

良是也。

 

夏間起病,聞自心悸少寐,楊某以為虛而補之,時尚出差辦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5
暑濕外侵
 

受而不覺。

 

迨闈差未竣,其病斯發,而諸醫之藥,總不外乎溫補一途,以致愈補愈劇。

 

今擬溫膽法,待君可否?

 

孟英曰:

 

脈證多怪,皆屬於痰,今胸痞如斯,略無痰吐,蓋由痰能阻氣,氣不能運痰耳。

 

宜於溫膽(湯)中,加薤白、蔞仁通其胸中之陽;

 

又合以小陷胸(湯),此為治飲痞之聖法。

 

參以梔、豉泄其久郁之熱以除懊 ;

 

佐以蘭草,滌其陳腐之氣而醒脾胃。

 

聽泉深然之。

 

連投二劑,各恙皆減,脈亦略和。

 

而病者以為既系實證,何妨一瀉而去之,連服大黃丸二次,承氣湯半帖。

 

孟英急止之,曰:

 

畏虛進補固非,欲速妄攻亦謬。

 

蓋濕蒸為熱,灼液成痰,病非一朝一夕而成,治以上下分消為是,不比熱邪傳腑,可一瀉而愈也。

 

越日,下部果漸腫。

 

孟英曰:

 

攻痞太速之戒,古人不我欺也。

 

與聽泉商,以前法加黃芩,合瀉心(湯)意,再配雪羹投之,痰果漸吐,痞亦日消。

 

而自腹至足,以及莖囊腫勢日加。

 

孟英謂:

 

勢已如此,難以遽消,但從三消設法,則自上而下,病必無虞。

 

與聽泉商,用河間桂芩甘露飲意。

 

而姚平泉孝廉,力主崇土勝濕之法,深以寒涼為不可用。

 

眾議仍投前日之藥。

 

孟英曰:

 

前藥原可服也,嫌力不足耳。

 

次日痰中帶血甚多。

 

孟英曰:

 

濕熱熏蒸不已,自氣及營矣。

 

與聽泉及王子能參軍商,以:

 

知(母) (黃)柏 犀角 鱉甲 白芍 苡仁 貝母 石斛茅根 麥冬 滑石 梔子 藕汁 童便,投之而止。

 

越數日又吐,且肢冷自汗、心餒畏脫。

 

姚平泉謂「氣不攝血」,當舉歸脾湯以統之。

 

舉家皇皇,連請診脈者三次。

 

孟英曰:

 

脈來屢變,陳芝江所以不能指實其病,而楊、阮諸人皆疑為大虛之候也。

 

然望、聞、問、切,不可獨憑於指下。

 

今溲如赭石湯,渾赤有腳,其為濕熱之病,昭昭若揭。

 

初傷於氣分,則津液受灼以為痰。

 

漸及於營,則陰血不安而妄溢。

 

邪氣內盛,豈非病實?

 

而真實類虛,吾不受病之欺也。

 

堅守前議,鎮靜不搖,服二劑果止。

 

孟英曰:

 

血之復吐也,由於氣分之邪以擾及之。

 

欲清氣道之邪,必先去其邪所依附之痰。

 

蓋津液既為邪熱灼爍以成痰,而痰反即為邪熱之山險也。

 

不妨峻攻其實,而緩行其勢。

 

初進滾痰丸三錢,得下泄氣一次,副轉云:

 

四十日來,未有之通暢也。

 

連投數日,始解膠痰黑矢多遍,而小溲亦漸清長。

 

苔色亦退,寢食遂安,惟下部之腫猶爾也。

 

馬香崖、陸虛舟皆主實脾行水之法。

 

孟英曰:

 

諦參脈證,並不在脾,況善飢便燥,口渴溺多,吾方慮轉「消證」,亟投甘潤之不遑。

 

惡可滲利傷陰,補土劫液耶?

 

且脾虛下陷之腫,與濕盛而腫之腫,其膝之上下,內外情勢,必然相貫。

 

今膝之上下,內外凹凸迥判,毫不毗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5
蓋由濕熱所釀之痰飲
 

既誤補而痞塞中焦,復妄攻以流竄隧絡,所謂不能一蕩而蠲,勢必旁趨四射。

 

吾當以法取之。

 

會又咳痰帶血,而精神食欲如常。

 

孟英曰:

 

無恐也,此乃前次嚼三七太多,兜澀留瘀,最不宜用,吐而去之極妙。

 

但須金水同治,冀咳止而血絡不震動為要耳。

 

與甘露飲加藕汁、童溺服之,四劑而止。

 

咳嗽亦寧。

 

於是專治其下部之腫,以固本(丸)加知(母)、(黃)柏、貝母、花粉。

 

旋覆、橘絡、絲瓜絡、羚羊角、楝實、蔥須、豆卷、薏苡、竹瀝,出入為劑,二、三帖間,其高突腫硬之處,即覺甚癢,搔之水出如汗,而作蔥氣。

 

六、七日後,兩腳反覺干瘦燥痛,莖囊亦隨之而消矣。

 

孟英曰:

 

此用潤藥消腫,尚且干痛咽燥,設從他議而投燥脾利水之法,更當何如哉?

 

蓋寒濕則傷陽,熱濕則傷陰,血液皆陰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6
善後之法
 

還宜滋養血液,稍佐竹瀝以搜絡中未盡之痰,使愈後不為他日之患,更屬法中之法。

 

服之飲食中節,便溺有權,幸無消渴之虞,而竟愈焉。

 

顧宗武,偶患微寒發熱,醫進溫散法,熱雖退而不飢不大便。

 

復用平胃散數帖,腹漸脹而偏於右。

 

尚疑其中氣之虛寒也,遂與溫運燥補諸藥,脹乃日增,杳不進穀。

 

或謂:

 

恐屬癰瘍,因招外科連某診之,作脅疽治,病如故。

 

嚴某謂「脅疽」部位不對,腸癰證據不符,作內疝治,仿子和活人之法,及當歸龍薈丸」相間投,亦無效。

 

乃延孟英視之,脈極弦細而促,舌絳小渴,小溲赤少,飲而不食者月余矣。

 

證實脈虛,堅持不治。

 

其家問曰:

 

此證究是何病?

 

乞為指示。

 

孟英曰:

 

據述病患素慎起居而薄滋味,顯非停滯與癰疽之患,良由暑濕內蘊,勢欲外泄,是以初起有微寒發熱之候,誤與風寒藥,熱雖暫退於表,邪仍伏處乎中,不飢不便,肺胃失其下行,再加辛燥溫補,氣機更形窒滯,邪伏永無出路,津液潛消,脹日甚,以氣血流行之臟腑。

 

為暑濕割踞之窠巢,補之不可,攻之不能,病雖不在膏肓,盧扁望而驚走,逾旬徑歿。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6
顧竹如孝廉令嬡
 

患感十余日,耳聾不語,昏不識人,客未入室,而彼反先知,醫以為祟。

 

凡犀角、地黃、牛黃清心(丸)、復脈等湯,遍服無效,已摒擋後事矣。

 

所親濮根崖囑延診於孟英,脈至滑數,舌不能伸,苔色黃膩,遺溺便閉,目不交睫者已四晝夜。

 

胸腹按之不柔,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6
予白虎湯
 

去(粳)米、甘草,加石菖蒲、元參、犀角、鱉甲、花粉、杏仁、竹葉、竺黃、竹瀝,投一劑即譫語滔滔。

 

渠父母疑藥不對病。

 

孟英曰:

 

不語者欲其能語,是轉機也。

 

再投之,大渴而喜極熱之飲。

 

渠父母又疑涼藥非宜。

 

孟英姑應之曰:

 

再服一劑,更方可也。

 

三投之,痰果漸吐,四劑後,舌伸便下,神識漸清。

 

乃去菖蒲、石膏、犀角、鱉甲,加生地、石斛、麥冬、貝母,數帖。

 

熱盡退,而痰味甚咸。

 

又去杏(仁)、貝(母)、竺黃,加西洋參、牡蠣。

 

龜板、蓯蓉,服之痊愈。

 

逾年失怙,繼遭祝融(火災),郁損情懷,誤投溫補。

 

至戊申年殞。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6
邵魚竹給諫患感
 

楊某作瘧治不應,始迓孟英診之,脈軟汗多,熱不甚壯,苔色濃膩,嘔惡煩躁,痰多腿酸,顯是濕溫。

 

因謂其令郎子 曰:

 

濕溫者,濕蘊久而從時令之感以化熱也。

 

不可從表治,更勿畏虛率補。

 

與宣解一劑,各恙頗減。

 

奈眾楚交咻,謂病由心力勞瘁而來,況汗多防脫,豈可罔顧本原?

 

群醫附和,遂服參、歸、熟地之藥,病日以劇。

 

最後,吳古年診之云:

 

此濕溫也,何妄投補劑?

 

然已末從挽救,交十四日而殞,始悔不從王議。

 

翁嘉順之婦弟吳某,勞傷之後,發熱身黃,自以為脫力也。

 

孟英診脈,軟數。

 

是濕溫重症,故初起即黃。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6
亟與清解
 

大便漸溏,小便甚赤。

 

濕熱已得下行,其熱即減。

 

因家住毛家埠,吝惜輿金,遽爾輟藥,七八日後,復熱,譫語。

 

耳聾,抽痙,遺溺。

 

再懇孟英視之,濕熱之邪擾營矣。

 

投:

 

元參 犀角 菖蒲 連翹 竹茹 竹葉銀花 石膏,以泄衛清營之法,佐牛黃丸、紫雪丹而瘳。

 

臀皮已塌,亟令貼羊皮金,不致成瘡而愈。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7
吳憲章
 

年逾花甲,患感,醫知其為濕溫也,投藥不應,而仍能起榻理事。

 

石北涯拉孟英視之,冀其勿至加劇。

 

及診脈,左寸數疾,余皆軟大,穀食略減,便溏溲少,苔色膩黃,舌尖獨黑。

 

孟英不肯與方,人咸詫之。

 

因曰:

 

證原不重,吾以脈象舌色察之,是平昔曲運心機,離火內亢,坎水不制,勢必自焚,況兼濕溫之感乎?

 

果數日而殞。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7
黃純光
 

年七十八歲,患濕溫,至旬余,脈形歇代,呃忒連朝,諸醫望而畏之。

 

孟英診曰:

 

脈雖歇而弦搏有根,是得乎天者濃,雖屬高年,猶為實象,參以病深聲噦,原非小故,而二便窒澀,苔膩而灰,似屬腑氣未宣,痰、濕、熱阻其氣化流行之道也。

 

清宣展布,尚可圖焉。

 

何新之韙其議,因與:

 

旋(復) (竹)茹 梔(子) 楝(實) 枇(杷葉) 杏(仁) (吳)萸 (黃)連 (紫)菀 (栝) 蔞雪羹為劑,片通草一兩,煎湯煮藥,投匕即減。

 

數服而大吐膠痰,連次更衣,遂安粥食。

 

唯動則嗽逆,漸露下虛之象,與:

 

西洋參 龜板 牡蠣 蓯蓉 石斛 牛膝 冬蟲夏草 紫石英 茯苓 當歸等藥,各恙遞減,繼加砂仁炒熟地而起。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7
湯西塍
 

年逾花甲,感證初起,周身膚赤,滿口苔黃,頭痛、腰痛、便溏、溲痛,伊芳親家何新之診為險候,囑延孟英診之,脈見弦細而軟,乃陰虛勞倦,濕溫毒重之證。

 

清解之中,須寓存陰。

 

以:

 

犀角 羚(羊角) (茯)苓 (竹)茹 銀(花) (連)翹 桑(枝) 葦莖 通草 蘭葉為方,煎以冬瓜湯服之,遍身赤疹,而左眼胞忽腫,右臂酸疼不舉,耳聾,神不清爽。

 

亟以:

 

元參 丹皮 菊花 梔子 桑枝 絲瓜絡 石斛竹葉,煎調神犀丹為劑,偶邀瘍科視外患,亦知病因濕熱,連進木通等藥,脈更細弱,神益昏憊,飲食不進,溲澀愈痛,新之以為難挽矣,孟英曰:

 

急救陰液,尚可轉機,援以復脈湯去薑、桂、麻仁,易西洋參,加知母、花粉、竹葉、蔗漿灌之,一劑神蘇脈起,再服苔退知飢,三啜身涼溺暢,六帖後,膚蛻安眠,目開舌潤。

 

或疑甘柔滑膩之藥,何以能清濕熱?

 

孟英曰:

 

陰虛內熱之人,蘊濕易於化火,火能爍液,濡布無權,頻溉甘涼,津回氣達。

 

徒知利濕,陰氣先亡。

 

須脈症參詳,法難執一也。

 

又服數劑後,忽然肢腫,遍發風塊,瘙癢異常,或又疑證之有變也。

 

孟英曰:

 

此陰津充而余邪自尋出路也耳,與輕清藥數帖,果瘥。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7
金祿卿室
 

沈裕昆之少女也。

 

患溫,顧聽泉連進輕清涼解而病不減。

 

氣逆無寐,咳吐黏痰,舌絳咽乾,耳聾譫語,旬日外,始延孟英診焉。

 

曰:

 

體瘦脈細數,尺中更亂,竟是陰氣先傷,陽氣獨發,所謂「傷寒偏死下虛人」。

 

譬之火患將臨,既無池井,缸貯又空,縱竭心力,曷能有濟?

 

再四研詰,乃知發病前一日,徒然帶下如崩,是真液早經漏泄矣。

 

否則藥治未訛,胡忽燎原益熾?

 

痙厥之變,不須旋踵。

 

祿卿堅墾勉圖。

 

孟英以:

 

西洋參生地 「二冬」 二至 元參 犀角 黃連 雞子黃 知母為方,另用石斛 龜板 鱉甲各四兩,左牡蠣一斤,煮湯代水煎藥,顧聽泉又加阿膠,且云:

 

我儕用此育陰鎮陽,充液熄風大劑,焉能津枯風動,痙厥陡生乎?

 

服二劑,果不能減。

 

後惑旁言,而禱簽藥,附、桂、乾薑,罔知顧忌,徑至四肢拘攣而逝。

 

是誤藥速增其斃而增其慘也。

 

繼而裕昆患濕溫,亦犯重 而亡(重 謂熱性病的熱氣極盛)。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7
翁嘉順之妹
 

亦染病,病勢極危,因役於冥曹,自以為不起。

 

孟英曰:

 

年壯陰充、藥治不謬,焉能死乎?

 

昔人云:

 

「見理明者,陽陰五行不能拘」。

 

吾當以理勝數,遂按法治之,病乃日減。

 

且慎寒暄,節飲食,守禁忌,調治二旬,果然康健。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7
又其姑吳翁氏
 

病溫,初不服藥,七日外,始迓孟英診之。

 

曰:

 

此病邪雖不盛,第頻吐涎沫,不能退場門,須以手撩,不飲不食,不便不眠,或多言不倦,或久問不答,是七情郁結,氣久不舒,津液凝痰,邪得依附。

 

治之中肯,尚難即愈,不藥而待,病從何去?

 

遂於清解方中,寓蠲痰流氣,通胃舒肝之品。

 

交十四日而熱退。

 

又數日,痰沫漸少。

 

又旬日,大便始行。

 

粥食日加而愈。

 

此一治法,直貫到底,不但不犯一分溫燥升補之藥,而滋膩入血之品,亦皆避之。

 

尚須三十劑奏績。

 

若病家不篤信,醫者不堅持,旁人多議論,則焉克有濟耶?

 

然非乃媳前車之鑒,亦未必遽爾任賢不二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8
楊某
 

患感旬日,初則便溏,醫予溫散,瀉止熱不退,晝夜靜臥,飲食不進。

 

孟英診脈,遲緩,浮取甚微。

 

目眵,舌色光紅,口不渴,溲亦行,胸腹無所苦,語懶音低,尋即睡去。

 

是暑濕內伏,而有燥矢在胃,機關為之不利也。

 

先與清營通胃藥兩劑,熱退舌淡而脈症依然。

 

加以酒洗大黃、省頭草,即下堅黑燥矢甚多,而睡減啜粥,繼以涼潤,旬日而痊。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8
海鹽任斐庭
 

館於吳琴楚家,季夏患感,黃某聞其身熱而時有微寒也,進以薑、萸、紫蘇、大棗等藥,數帖,熱愈壯而二便不行。

 

更醫連進滲利之劑,初服溲略通,既而益閉。

 

居停以為憂,始延孟英視焉,證交十四日,骨瘦如柴,脈弦細而澀,舌色光紫,滿布白糜,夜不成寐,渴不多飲,粒米不進,少腹拒按,勢將喘逆。

 

此雖屬下證,而形脈如斯,法難直授。

 

先令取大田螺一枚、鮮車前草一握、大蒜六瓣,共抖爛,加麝香少許,罨敷臍下水分穴,方以:

 

元參 紫菀 梔子 知母 花粉 海 荸薺 蓯蓉 牛膝 天冬為劑,加鮮地黃汁服之,其夜小溲即行,氣平略寐。

 

又兩劑,大便始下,熱退而漸進稀糜。

 

乃去雪羹、梔(子)、(紫)菀、蓯(蓉)、(牛)膝、地黃汁,加西洋參、麥冬、石斛、干生地、竹茹、銀花等藥,又服十余帖,凡三解黑矢,而苔色復於紅潤,眠食漸安而起。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8
許芷卿
 

患外寒,須覆重衾,內熱飲不解渴,仍能安穀,便溺皆行。

 

或以為虛寒,或以為瘍患,投以溫散,即顯咽痛,孟英脈之,沉弦而緩,作痰熱內伏。

 

投以:

 

犀(角) 羚(羊角) 元參 丹皮 白薇 黑梔 (竹)茹 貝(母) 旋(復) (牛)蒡之劑,兩帖而寒渴咽痛皆減。

 

乃去犀(角)、羚(羊角)、牛蒡,加二至(丸)、知母、花粉、銀花,解醬矢而瘳。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8
伏暑
 

壬申八月,范蔚然,患感旬余,諸醫束手。

 

乃弟麗門懇孟英治之,見其氣促音微,呃忒自汗,飲水下咽,隨即傾吐無余。

 

曰:

 

伏暑在肺,必由溫散以致劇也。

 

蓋肺氣受病,治節不行,一身之氣,皆失其順降之機,即水精四布,亦賴清肅之權以主之,氣既逆而上奔,水亦泛而上溢矣。

 

但清其肺,則諸恙自安。

 

乃閱前服諸方,始則柴、葛、羌、防以升提之,火藉風威,吐逆不已,猶謂其胃中有寒也,改用桂枝、乾薑以溫燥之,火上添油,肺津欲絕,自然氣促音微,疑其陽虛將脫也,徑予:

 

(人)參 (當) 歸蛤蚧 柿蒂 丁香以補而納之,愈補愈逆,邪愈不出,欲其愈也難矣。

 

亟屏前藥,以瀉白散合清燥救肺湯,數服而平。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8
莊半霞
 

芝階中翰之三郎也,闈(舊稱試院為闈,闈後,是指參加鄉試之後)後患感,日作寒熱七、八次,神氣昏迷,微 隱隱、醫者無策,始延孟英視之。

 

曰:

 

此平昔飲酒,積熱深蘊,挾感而發,理從清解,必誤投溫補,以致熱勢披猖若是。

 

詢之果三場皆服(人)參,且攜棗子浸燒酒入闈。

 

初病尚不至此,因連服羌、防、薑、桂,漸以滋甚。

 

孟英先予白虎湯三劑, 化而寒熱漸已。

 

繼用大苦寒之藥泄其熱結,所下黑矢,皆作棗子氣。

 

旬日後,予甘潤滋濡之法,兩月始得痊愈。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8
棲流所司藥陳芝田
 

於仲夏患感,諸醫投以溫散,延至旬日,神昏譫妄,肢搐耳聾,舌黑唇焦,囊縮溺滴,胸口隱隱微 ,一望而知其危矣。

 

轉邀孟英診之,脈細數而促。

 

曰:

 

陰虧熱熾,液將涸矣。

 

遂用:

 

西洋參元參 生地 二冬 知(母) (黃)柏 楝實 石斛 白芍 甘草梢銀花 木通 犀角 石菖蒲,大劑投之。

 

次日復診,其家人云:

 

七八日來小溲不過涓滴,昨服藥六七個時辰後,解得小溲半杯。

 

孟英曰:

 

此即轉機也。

 

然陰氣枯竭,甘涼濡潤不厭其多,於前方再加龜板、鱉甲、百合、花粉,大鍋煎之,頻灌勿歇。

 

如是者八日,神氣始清,諸恙悉退,純用滋陰之藥,調治匝月而瘳。

 

予謂孟英學識過人,熱腸獨具,凡遇危險之候,從不輕棄,最肯出心任怨以圖之。

 

如此案八日後神氣始清,若經別手,縱使治法不錯,而一二帖不甚起色,必規避堅辭,致病家惑亂,謀及道旁,雖不死於病,亦必死於藥矣。

 

此在醫者之識老心堅,又須病家之善於賢而任之專也,談何易耶?

 

又聞孟英嘗云:

 

溫熱液涸神昏,有投犀角地黃等藥至十余劑始得神清液復者,因溫熱案最伙,不暇詳錄,姑識此以告司人之命者。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9
姚祿皆
 

在金陵,適遇大水,繼而回杭,途次酷熱,患感。

 

顧某診為濕邪,與桂枝、葛根藥三帖,病乃劇。

 

趙笛樓知其誤治,連用清解,因見藍 不肯,承手。

 

迓孟英視之,脈細數而體瘦,乃平昔陰虧,熱邪藉風藥而披猖,營液得溫燥而干涸, 色既紺,危險萬分。

 

勉投大劑:

 

石膏 知母 白薇梔子 青蒿 丹皮 竹葉 竹瀝 童溲之藥,調以神犀丹。

 

三服,大解下如膠漆, 色漸退,而昏狂遺溺,大渴不已。

 

仍與前方,調以紫雪,數劑,熱退神清,而言出無倫,猶如夢囈,或慮其成癲。

 

孟英曰:

 

痰留包絡也。

 

與:

 

犀角 菖蒲 元參 鱉甲 花粉 竹茹 黃連 生地 木通 甘草為方,調以珍珠、牛黃,始得漸安。

 

改授存陰,調理而愈。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9
關穎庵
 

患寒熱,醫者泥於今歲之司天在泉,率投溫燥,以致壯熱不休,阮某用小柴胡湯和解治,遂自汗神昏,苔黑舌強,肢掣不語,唇繭齒焦。

 

張某謂『 疹不透」,擬進(皂)角刺、荊、蒡。

 

越醫指為「格陽假熱」,欲以附子引火歸元。

 

許芷卿診知為伏暑,而病家疑便溏不可服涼藥,復延孟英診之,曰:

 

陰虛之體,熱邪失清,最易劫液,幸得溏瀉,邪氣尚有出路,此正宜乘此一線生機,迎而導之,切勿遲疑。

 

遂與芷卿商投王晉三犀角地黃東加知(母)、麥(冬)、花粉、西洋參、元參、貝(母)、(石)斛之類,大劑服八九日,甫得轉機。

 

續予甘涼充液六、七劑,忽大汗如雨者一夜,人皆疑其虛脫。

 

孟英曰:

 

此陰氣復而邪氣解也,切勿驚惶。

 

嗣後果漸安穀,投以滋補而愈。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9
繼有陳菊人明府乃郎
 

病較輕於此,因畏犀角,不敢服,竟至不救,豈不惜哉!

 

石誦羲,夏杪患感,多醫廣藥,病勢日增,延逾一月,始請孟英診焉。

 

脈至:

 

右寸關滑數上溢,左手弦數,耳聾口苦,熱甚於夜,胸次迷悶,頻吐黏沫,啜飲咽喉阻塞,便溏溺赤,間有譫語。

 

曰:

 

此暑熱始終在肺,並不傳經,一劑白虎湯可愈者,何以久延至此也?

 

乃尊北涯,出前所服方見示,孟英一一閱之,惟初診顧聽泉用清解肺衛法為不謬耳。

 

其余溫散升提,滋陰涼血,各有來歷,皆弗心思,原是好方,惜未中病。

 

而北涯因其溏瀉,見孟英君石膏以為治,不敢與服。

 

次日復診,自陳昨藥未投,惟求另施妥法。

 

孟英曰:

 

我法最妥,而君以為未妥者,為石膏之性寒耳。

 

第藥以對病為妥,此病舍此法,別無再妥之方。

 

若必以模棱迎合為妥,恐賢郎之病不妥矣。

 

北涯聞而感悟,頗有姑且服之之意。

 

而病者偶索方一看,見首列石膏,即曰:

 

我胸中但覺一團冷氣,湯水且須熱呷,此藥安可投乎?

 

堅不肯服。

 

然素仰孟英手眼,越日仍延過診,且告之故。

 

孟英曰:

 

吾於是證,正欲發明,夫邪在肺經,清肅之令不行,津液凝滯,結成涎沫,盤踞胸中,升降之機亦窒,大氣僅能旁趨而轉旋,是一團涎沫之中,為氣機所不能流行之地。

 

其覺冷也,不亦宜乎?

 

且余初診時,即斷為不傳經之候,所以尚有今日,而能自覺胸中之冷。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9
若傳入心包
 

則舌黑神昏,才合吳古年之犀角地黃湯矣。

 

然雖不傳經,延之逾月,熱愈久而液愈涸,藥愈亂而病愈深,切勿以白虎為不妥,急急投之為妙。

 

於是方有敢服之心矣。

 

而又有人云:

 

曾目擊所親某,石膏甫下咽,而命隨之,況月余之病,耳聾泄瀉,正氣已虧,究宜慎用。

 

北涯聞之惶惑,仍不敢投,乃約翌日廣征名士,會商可否。

 

比孟英往診,而群賢畢至,且見北涯求神拜佛。

 

意亂心慌,殊可憐憫。

 

欲與眾商榷,恐轉生掣肘,以誤其病,遂不遑謙讓。

 

援筆立案云:

 

病既久延,藥無小效,主人之方寸亂矣。

 

予三疏白虎而不用,今仍赴召診視者,欲求其病之愈也。

 

夫有是病,則有是藥,諸君不必各抒高見,希原自用之愚。

 

古云:

 

「鼻塞治心,耳聾治肺」,肺移熱於大腸,則為腸 ,是皆白虎之專司,何必拘少陽而疑虛寒哉?

 

放膽服之,勿再因循,致貽伊芳戚也。

 

座中顧聽泉見案,即謂北涯曰:

 

孟英「腸熱膽堅」極堪倚賴,如猶不信,我輩別無善法也。

 

顧友梅、許芷卿、趙笛樓亦皆謂:

 

是。

 

疏方:

 

以白虎加西洋參、貝母、花粉、黃芩、紫菀、杏仁、冬瓜仁、枇杷葉、竹葉、竹茹、竺黃,而一劑甫投,咽喉即利;

 

三服後,各恙皆去,糜粥漸安。

 

乃改甘潤生津、調理而愈。

 

予謂此案不僅治法可傳,其闡發病情處,識見直超古人之上。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29
劉廉方
 

常州名士也。

 

在西湖受暑,移榻於崔仲遷別駕處,醫治垂危,莊芝階舍人,拉孟英往診之:

 

裸體昏狂,舌黑大渴,溺赤便秘,脈數而芤。

 

與犀角地黃東加減服之,神識已清,略能進粥。

 

次日復診,頗知問答,大有生機,仍處甘涼法以贈之,並囑伊芳格外謹慎。

 

而越日莊半霞詣孟英偕往診視,見其目張睛瞪,齒露唇焦,氣喘汗出,揚手躑足而不可救藥矣,眾楚交咻,謂是寒涼藥凝閉而然。

 

孟英曰:

 

病之宜涼宜熱,汝輩不知也。

 

脈乃皮裡之事,汝等不見也。

 

吾亦不屑為之爭辯,惟目瞪唇焦,人所共睹,則其死於何藥,自有定論,遂拂衣(而) 出。

 

半霞再三請罪。

 

孟英曰:

 

俗人之見,何足介懷,是非日後自明,於我心無慊焉。

 

第斯人斯病,皆可惜也。

 

既而始知有人主熱藥以僨事,豈非命耶?

 

僅二載而仲遷病,孟英聞之曰:

 

殆矣,蓋知其陰虛而受暑濕,恐主藥者未必能悔悟於前(車)之鑒也。

 

後果聞其廣服溫補之劑,以致真陰竭絕而死。

 

覆轍相尋,迷而不醒,可哀也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30
姚雪蕉孝廉之太夫人
 

年逾花甲,患感兩月,醫皆束手,始延孟英診之。

 

身已不能轉側,水飲難於下咽,聲音不出,便溺不通。

 

曰:

 

此熱邪逗留不去,津液剝削殆盡。

 

計其受病之時,正當酷暑,豈即溫補是投,但知其虛而不知其病耶?

 

閱前服諸方,惟初手顧聽泉從吸受暑邪,輕清開上立治為合法耳。

 

余方非不是起死回生之藥,其如與病無涉何?

 

而阮某小柴方服之最多,蓋醫者執此「和解」之法,謂不犯汗、吐、下三者之險,豈不穩當。

 

病家見其參、胡並用,謂補正祛邪,具一舉兩全之美,最為上策。

 

孰知和解足少陽傳經傷寒之劑,不可以概和各經各氣之各病。

 

徒使參、胡升提熱邪以上逆,至一身之治節無以清肅下行。

 

而薑、棗溫膩濕濁於中焦,致運化之樞機失其灌溉之(敷)布。

 

氣機愈窒,津液愈干。

 

和解之湯愈進,而氣愈不和,病愈不解。

 

今則雖有良法,而咽喉僅容點滴。

 

氣結津枯,至於此極,英雄無用武之地矣。

 

雪蕉昆季力懇挽救。

 

乃疏甘涼清潤之方,囑其不限時刻、不計多寡、頻以水匙挑入,使其漸滲下喉。

 

而一日之間,僅灌一小杯許,其病勢危,於此可想。

 

直灌至旬余,氣機始漸流行,藥可服小半劑矣。

 

人見轉機之難,不無議論旁生。

 

賴孟英鎮靜不搖,乃得日以向愈。

 

粥食漸加,惟大解久不行,或以為憂。

 

孟英曰:

 

無恐也,水到渠成,穀食安而津液充則自解矣。

 

若欲速妄攻,則久不納穀之胃,尚有何物以供其蕩滌哉?

 

至九月下旬,始有欲解之勢。

 

孟英連與補氣益血之藥,尚不能下。

 

於前方加蜣螂一對,熱服即解。

 

凡不更衣者,計及五十日矣。

 

聞者莫不驚異。

 

繼以平補善後而痊。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30
趙鐵珊乃郎子善
 

康康侯之婿也,因事抑郁,凜寒發熱,湯某作血虛治,進以歸、芎、丹參之類,多劑不效。

 

乃移榻康寓,延孟英診之,脈澀而兼沉弦以數。

 

然舌無苔,口亦不渴,便溺如常,納穀稍減。

 

惟左脅下及少腹自覺梗塞不舒。

 

按之亦無形跡。

 

時欲撫摩,似乎稍適。

 

孟英曰:

 

此陰虛挾郁,暑邪內伏。

 

夫郁則氣機不宣,伏暑無從走泄,遽投血藥,遂至引之深入,血為邪踞,更不流行。

 

其脅腹不舒,乃其真諦也。

 

第病雖在血,而治宜清氣為先,氣得布宣,熱象必露,瘀滯得行,則厥疾始瘳。

 

子善因目擊去年婦翁之恙,頗極欽服。

 

連投清氣之藥,熱果漸壯,譫妄不眠,口乾痰嗽。

 

孟英曰:

 

脈已轉為弦滑,瘀血伏邪皆有欲出之機。

 

繼此當用涼藥清瘀為治。

 

但旁觀詫異,事反掣肘,囑邀顧聽泉質之。

 

顧亦云然。

 

遂同定犀角地黃東加味。

 

而所親陳眉生、許小琴暨乃兄子勉,皆疑涼藥劑重,縱是熱證,豈無冰伏之虞?

 

顧為之再四開導,總不聆解。

 

適病者鼻衄大流,孟英笑曰:

 

真臟獲矣。

 

諸公之疑,可否冰釋?

 

渠舅氏陳穀人鹺尹云:

 

證有疑似,原難主藥,鼻血如是,病情已露,毋庸再議,徑煎而飲之。

 

次日,衄復至,苔色轉黑。

 

孟英曰:

 

三日不大便,瘀熱未能下行也。

 

於前方加滑石、桃仁、木通、海 、竹瀝、石斛、銀花、知母、花粉之類,又二劑,大便始行,黑如膠漆、三日間,共下七十余次而止。

 

乃去木通、桃仁輩,加西洋參、麥冬以生液。

 

病者疲憊已極,沉寐三晝夜,人皆危之。

 

孟英曰:

 

聽之,使其陰氣之來復,最是好機。

 

醒後尚有微熱譫語。

 

藥仍前法。

 

又旬日,始解一次黑燥大便,而各恙悉退。

 

惟口尚渴,與大劑甘涼以濡之。

 

又旬日,大解甫得復行,色始不黑,乃用滋陰填補而康。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30
孫位中
 

患感,症見耳聾,醫者泥於少陽小柴胡(湯)之例,聾益甚。

 

孟英視之,曰:

 

伏暑也。

 

與傷寒治法何涉?

 

改投清肺之藥。

 

聾減病安。

 

將進善後法矣。

 

忽一日,耳復聾,孟英診之,莫測其故,因詰食物,云:

 

昨日曾吃藕粉一碗。

 

孟英曰:

 

是矣。

 

肆間藕粉罕真,每以他粉攙混,此必不啻誤服小柴胡(湯)一劑。

 

復投整肅肺胃藥,尋愈。

 

錄此以見其審證周詳,所謂無微不入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30
上虞陳茂才
 

患頭痛,三日一發,發則惡寒,多藥不效,飲食漸減。

 

或擬大劑薑、附;

 

或議須投金石。

 

葛仲信囑其質於孟英,察其脈弦,重按則滑,曰:

 

熱暑深入厥陰也,溫補皆為戈戟。

 

與:

 

左金(丸)加(川)楝、(白)芍、(山)梔、桑(葉)、羚(羊角)、丹(皮)、菊(花)、橘(葉)為劑,兼吞當歸龍薈丸,三服而減,旬日即瘥。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30
顧奏云
 

季秋患感,醫作虛治,補及旬日,舌卷痙厥,腰以下不能略動,危在須臾,所親石誦羲延孟英設死裡求生之策。

 

察脈虛促欲絕。

 

先灌「紫雪」一錢,隨灌犀角地黃湯兩大劑,服下後,厥雖止而舌 滿黑,目赤如鳩,仍用前湯。

 

三日間計服犀角兩許,黑苔漸退,神識乃清,而呃忒頻作,人猶疑其虛也。

 

孟英曰:

 

營熱雖解,氣道未肅耳。

 

以:

 

犀角 元參 石斛 連翹 銀花 竹茹 知母 花粉 貝母竹葉,為方服之。

 

次日即下黑膠矢甚多而呃忒止。

 

又三劑,連解膠黑矢四次,舌色始潤,略進米飲,腿能稍動,而臀已磨穿矣。

 

予甘涼育陰藥,續解黑矢又五次,便溺之色始正。

 

投以滋養,日漸向安。

 

其弟翰云,患左胯間腫硬而疼,暮熱溺赤,舌絳而渴,孟英按脈,細數,徑用:

 

西洋參 生地 麥冬 楝實知母 花粉 銀花 連翹 甘草 黃柏等,服旬余而愈。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31
許自堂令孫子社
 

患感,延至秋杪,證交二十八日,諸醫束手。

 

渠伯母鮑玉士夫人,荐孟英診之,左部數,右手儼若「魚翔」,痰嗽氣促,自汗螈 ,苔色灰濃,渴無一息之停。

 

垂危若是,而皓首之祖,孀母少妻,相依為命,環乞拯救,甚可憫也。

 

孟英曰:

 

據脈莫能下手,吾且竭力勉圖。

 

第恐一齊眾楚,信任不堅,則絕無可望之機矣。

 

其母長跽而言曰:

 

唯君所命,雖砒鴆勿疑也。

 

於是,先以竹葉石膏東加減,至五劑,氣平嗽減,汗亦漸收,苔色轉黑,舌尖露絳。

 

改投:

 

元參 生地 犀角 石膏知母 花粉 竹葉 銀花等藥,又五劑,螈漸減,舌絳漸退。

 

彼婦翁召羽士為之拜斗,飛符 水,鼓樂喧闐,病者即譫妄不安,神昏如醉,羽士反為嚇退。

 

夤夜速(延)孟英視之,與紫雪錢余,神即清爽,仍用前方,重加竹瀝,服八劑,始解黑如膠漆之大便。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31
而黑苔漸退
 

右脈之至數始清,惟煩渴不減。

 

令其恣啖北梨,舌才不燥,痰出亦多,又六劑,舌色乃淡,溲出管痛,熱邪得從下行矣。

 

凡十二日之間,共服大劑寒涼、已二十四帖,計用犀角三兩有奇,而險浪始平。

 

續以前法緩制,服六劑,又解黑矢五次,手足始知為已有。

 

又五劑,筋絡之振惕始定,略能側臥,囈語乃息,漸進稀糜,繼灌甘潤充其胃汁。

 

七八劑後,渴止知飢,脈皆和緩。

 

又浹旬,穀食乃復。

 

又旬余,便溲之色始正。

 

前後共下黑矢四十余次,苔色亦淨,授滋填善後而康。

 

是役也,凡同道暨許之族人戚友,莫不以為秋冬之交,用藥偏寒。

 

況病延已久,敗象畢呈,苟不即投峻補,必致失手。

 

既聞鮑夫人云:

 

歸許氏二十余年,目擊多人,無不死於溫補。

 

此等病曾見之,此等藥蓋未嘗聞也。

 

孰知如此之證,有如此之治,求之古案,亦未前聞,傳諸後賢,亦難追步。

 

蓋學識可造,而腸熱膽堅,非人力所能及,此孟英所以為不世出之良醫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31
陳 眉令郎
 

孟秋患感,醫與表散溫補,病隨藥劇,至八月初,渠叔祖陳靄山延孟英視之,目瞪神呆,氣喘時作,舌絳不語,便瀉稀水、肢搐而厥,人皆以為必死矣。

 

察其脈,弦而實數。

 

乃陰虧肝盛之質,提表助其升逆,溫補滯其樞機,痰飲 ,風陽肆橫。

 

禱神驅祟,有何益哉?

 

與:

 

鱉甲 龍(骨) 牡(蠣) 旋(復) 赭(石) (黃)芩 (黃)連 楝(實) 貝(母) 葛(蒲) (竹)茹 膽星 犀(角) 羚(羊角)等藥,熄風鎮逆,清熱蠲痰,數帖即平。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31
龔念匏室
 

故舍人汪小米之女也。

 

患秋感,服溫散藥而日重。

 

渠叔母韓宜人,請援於孟英,脈見弦數軟滑,苔黑肢 ,疏方用:

 

沙參 元參 知母 花粉 犀(角) 羚(羊角) (竹)茹 貝(母) 梔(子) 菖(蒲)等藥,曰:

 

亟餌之,否將厥矣。

 

時念匏冪於江南,族人皆應試入場,侍疾者多母黨,伊芳叔少洪疑藥涼,不敢予服,迨暮,果欲厥矣。

 

眾皆皇皇,幸彼女兄為故孝廉金訪叔之室,頗具卓識,急煎孟英方灌之,遂得生機。

 

次日復診,脈較和,一路清涼,漸以向愈。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31
李竹虛令郎
 

初秋患感,醫聞便溏而止之,乃至目赤譫妄,舌絳苔黃,溲澀善嘔,粒米不能下咽。

 

孟英先予:

 

犀角石膏 竹葉 竹茹 枇杷葉 茅根 知母 花粉 梔子以清之。

 

嘔止神清,熱亦漸緩。

 

繼以承氣東加減,三下黑矢,黃苔始退,即能啜粥。

 

以右關尺遲緩有力,故知有燥矢也。

 

續投甘涼,調理而瘥。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31
許芷卿之太夫人
 

秋間患感,連服溫散,轉為肢厥便秘,面赤冷汗,脈來一息一歇,舉家惶惶,慮即脫變。

 

孟英視其舌苔黃膩,不渴,按其胸,悶而不舒;

 

且聞其嗅諸食物,無不極臭。

 

斷為暑濕內伏,挾痰阻肺。

 

肺主一身之氣,氣壅不行,法宜開降。

 

是虛脫之反面也。

 

設投補藥,則內閉而外脫。

 

昧者猶以為投補遲疑而不及救,孰知「真實類虛」,不必以老年懷成見,總須以對證為良藥。

 

果一劑而脈至不歇,轉為弦滑。

 

再服汗止肢和,便行進粥。

 

數帖而痊。

 

方用:

 

紫菀 白前 竹茹 枳實 旋(復) 貝(母) 杏(仁) (栝)蔞鈴 枇杷葉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32
姚小蘅太史令侄女
 

初秋患寒熱而汛適至,醫用正氣散二帖,遂壯熱狂躁,目赤譫語,甚至欲刎欲縊,勢不可制。

 

孟英按脈,洪滑且數,苔色干黃,尖絳,脘悶,腹脹拒按,畏明口渴,氣逆痰多。

 

予桃仁承氣湯加犀角、石膏、知母、花粉、竹瀝、甘菊。

 

人謂熱雖熾而汛尚行,何必大破其血,而又加極寒之藥哉?

 

孟英曰:

 

叟勿過慮,恐一二劑尚不足以濟事。

 

果服兩大劑,始得大便,而神清苔化,目赤亦退。

 

改用甘寒以清之,繼而又不更衣,即脈滑苔黃而腹脹,更與小承氣湯兩帖,便行而各恙乃已。

 

數日後,又如此,仍投小承氣湯兩帖。

 

凡前後六投下劑,才得波浪不興,漸以清養而瘳。

 

季秋,適江右上高令孫明府之子沛堂為室。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32
吳醞香孝廉三令嬡
 

患感,諸醫首以升散,繼進溫補,至三月下旬,證交三十五日,昏痙譫語,六晝夜不交睫,旬日不沾米飲。

 

許芷卿視之,儼似養云室證,即拉孟英、暨顧聽泉、趙笛樓會診:

 

脈弦滑而微數,齒不能開,窺其舌縮苔垢。

 

孟英曰:

 

舌雖卷,舌猶紅潤,且二便不秘,尚有一線生機未絕也。

 

揆其受病原不甚重,只因謬治逾月,誤藥釀成大證,勢雖危險,吾儕當竭力援之,第勿再犯一味悖藥,事或有濟。

 

醞香頗極信從。

 

孟英復詢其服侍婢媼曰:

 

病已逾月,腰以下得毋有磨壞之虞乎?

 

皆曰:

 

無之。

 

惟數日前易其所遺,略有血漬,必月事之不愆也。

 

孟英頗疑之,囑其再易之時,留心細察。

 

疏方以:

 

犀角(四錢) 石菖蒲(兩錢) 貝母(二兩) 整塊朱砂(兩許) 竹瀝(碗許) 佐以竹葉 竺黃 知母 花粉 元參 旋覆 絲瓜絡葦莖 銀花 鱉甲,調下紫雪丹。

 

次日,諸君復會,渠母徐夫人即云:

 

王君明視隔垣,小女腰下果已磨穿,糜潰如。

 

婢媼粗忽,竟未之知也。

 

昨藥服後,證亦少減。

 

孟英仍主原方。

 

四服後,夜始眠,痙才息,舌甫伸,苔仍黑。

 

孟英於前方去鱉甲、朱砂。

 

菖蒲,加生地、梔子。

 

數服後,苔轉黃,大便黑如膠漆,且有痰色黏液。

 

蓋從前大解黃色,似乎無甚大熱,不知熱由補藥所釀,滯於腸胃曲折之地,而不能下行,勢必熏蒸於上,致有內陷入臟之逆也。

 

黑矢下而神氣漸清,余熱復從氣分而達,痰嗽不爽,右脈滑搏,孟英主用竹葉石膏東加減,四劑漸安。

 

而外患痛楚,徹夜呻吟,雖敷以珠黃(散),滋以甘潤,未能向愈。

 

孟英令以大蟾蜍治淨煮湯,煎育陰充液之藥服之,果痛止肌生,眠食漸進,汛事如期而瘳。

 

冬間適張舟甫之子為室。

 

或疑其病雖愈,而過餌涼藥,恐難受孕。

 

迨戊申夏,已得子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32
濮樹堂室病
 

孟英甫為診愈,而樹堂繼焉。

 

起即四肢厥逆,脈伏、惡寒、發熱、頭痛,左為甚。

 

惟口渴,因與蔥豉(湯)兩帖,熱雖退,脈仍伏,四肢冷過肘膝,大解頻行。

 

人皆疑為虛寒。

 

孟英曰:

 

此證儼似陰厥,然獨渴飲、溲赤,真情已露,豈可疑於一起即厥,而必定其為寒乎?

 

徑投涼解,熱果復發,而肢冷脈伏如故。

 

幸病者堅信,服藥不疑。

 

至第七日,大便瀉出紅水,溺則管痛,嘔惡煩躁,徹夜不瞑。

 

人更危之。

 

孟英曰:

 

熱邪既已下行,可望轉機,以:

 

白頭翁東加銀花、通草、(黃)芩、(白)芍、(竹)茹、滑(石)、知(母)、(石)斛、(山)梔、楝(實)、羚(羊角)之類,投三日,紅水始止,四肢漸和,頗有昏瞀譫語。

 

用王氏犀角地黃湯一劑,四肢熱而脈顯滑數,苔轉灰黃,大渴遺溺,病患自述如臥烘箱上。

 

於昨方加入元參、銀花、竹葉、生石膏、知母、貝母、(山)梔、(石)斛,服一劑,夜間即安寐,而苔轉黑燥。

 

於昨方復加花粉,服一劑熱退,而頭面汗多,懶言倦寐,小溲欲解不通。

 

諸戚友咸以為危,各舉所知,而群醫僉云挽救不及,病家皇皇。

 

孟英曰:

 

此證幸初起即余診視,得盡力以為死裡求生之舉,非比他人之病,皆因誤治致危。

 

然不明言其險者,恐病家惶惑,而築室於道傍也。

 

今生機已得,不過邪去而真陰未復,但當恪守余法,自然水到渠成,切勿二三其德,以致為山虧簣。

 

賴有一二知音,竟從孟英議。

 

服:

 

西洋參 生地 蓯蓉 麥冬 (楝)實 芍藥 知(母) (石)斛,一劑溺行索粥,再服黑苔退,三服而神清音朗,舌潤津回。

 

唯有韌痰不能吐,左偏頭痛微。

 

於原方加二至(丸)、桑(葉)、菊(花)、貝(母)、牡蠣,又服五劑,得解硬屎一次,各恙始安,眠食漸適而瘳。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32
孫某
 

患感,醫投溫散,竟無汗泄。

 

延至十一日,始請孟英視之,業已神昏囊縮,面赤舌絳,目不識人,口不出聲,胸膈微 ,便瀉而小溲不行者,已三日矣。

 

醫皆束手,或議大投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32
溫補
 

以冀轉機。

 

孟英急止之曰:

 

陰分素虧,溫散劫津,而熱邪愈熾,則營衛不行,豈可妄云「漏底」,欲以溫燥竭其欲絕之陰乎?

 

曩浦上林先生治余先君(王氏之父親)之病云:

 

「泄瀉為熱邪之出路」。

 

求之不可得者,胡可止也。

 

以:

 

西洋參 生地 麥冬 丹皮 連翹 生芍(藥) 石菖蒲 鹽水炒黃連 甘草稍 百合 茯苓 貝母 銀花 紫菀為方,一劑即周身微汗而 退,三劑始得小溲一杯而識人,四劑乃得大汗,而身熱退,面赤去,莖亦舒,復解小溲二杯。

 

次日於方中減連翹、菖蒲、丹皮、黃連,加知母、葳蕤、竹葉,投之,舌始潤,神始清,知渴索水。

 

孟英令將蔗、藜等榨汁頻灌勿歇,其汗如雨下者三晝夜始休。

 

於是,粥漸進,瀉漸止,溲漸長。

 

前方又去貝母、銀花、紫菀,加石斛、龍眼肉,服之痊愈。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33
朱敦書令正
 

患感,吳某與表藥二帖,發出赤疹,神氣漸昏。

 

葉某知其素患耳聾目障,為陰虛之體,改用犀角地黃湯二劑,而遺溺痙厥。

 

始延孟英視之,曰:

 

雖形瘦陰虧,邪易擾營,幸非濕甚之軀,尚可設法。

 

但心下拒按,呃逆便秘,是痰熱尚阻氣分,誤服升提,每成結胸,地黃滋滯,實為禁藥。

 

今人臨症不能詳審,往往用非所當用。

 

本年敗證甚多,余每見神未全昏,便不甚閉,惟胸前痞結,不可救藥而死者,皆升提之誤進,或膩滯之早投也。

 

石北涯在旁聞之嘆曰:

 

無怪乎君素以犀角地黃湯奏奇績,而他人效尤則屢僨事,豈非能與人規矩,不能與人以巧耶?

 

於是以:

 

犀角 元參 (竹)茹 貝(母) 旋(復) (栝)蔞 枇(杷葉) (紫) 菀白前 菖蒲為方,調紫雪,兩服。

 

呃逆止,神漸清,而咽痛口渴,乃去紫雪、(白)前、菖(蒲),加射干、山豆根、知母、花粉,吹以錫類散。

 

二日,咽喉即愈,胸次漸舒,疹回熱退。

 

去犀角、紫菀、射干、豆根,加銀花、梔子、竹葉,海 、鳧茈,漸安眠食。

 

唯大解久不行,孟英曰:

 

腹無痛苦,體虛只宜潤養。

 

佐以:

 

蓯蓉、麻仁、當歸、生地等藥,多服而下。

 

遂愈。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33
張篪伯紀綱李貴
 

患感數日,忽然昏厥。

 

比沿途求孟英往視,業已薄暮。

 

主人謂:

 

「自朝至此,一息奄奄,恐不及灌藥矣,實不便屈診」。

 

孟英曰:

 

余既來,且視之。

 

見其面色灰黯,戴眼口開,按其脈,尚不絕。

 

與:

 

菖蒲、膽星、竹茹、旋覆等為劑,和入童溺,調以牛黃至寶丹灌之,覆杯而起。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33
魏翎穀浼孟英視其郁甥之病
 

熱逾半月,自胸次脹及少腹,痛不可以撫摩,便秘溺赤,舌黑口乾,自汗煩躁,六脈弦強無胃。

 

曰:

 

此恙酷似《傷寒(論)》「大結胸症」,「結胸煩躁」,無藥可治。

 

越二日,便行而歿。

 

孟英曰:

 

傷寒之邪在表,誤下則邪陷而成「結胸」,未經誤下,不為結胸。

 

溫熱之邪在裡,逆傳於心包,誤汗則內閉以外脫,若順傳於胃腑,誤汗則盤踞而結胸。

 

前人但云誤汗劫奪胃汁,而未及於結胸者,因結胸之症不多見耳,然不可不知,故謹志之。

 

郁某之病,初起,某醫用葛根(湯)一劑,繼則胡某用柴、葛、羌、防十余劑,釀成是證。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33
吳忻山之子
 

素稟虛怯,滋補頗投。

 

醫不察其患溫發熱,僉謂陰虛,竟投膩滯培元之劑,乃至舌黑卷短,唇焦溺赤。

 

孟英一診,即云不救。

 

顧聽泉竭力圖維,終不能愈,按虛人受感,每蹈此轍,特錄以為戒。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33
汪左泉
 

病滯下,晝夜數十行,而即日須補歲考遺才,浼孟英商速愈之策。

 

切脈弦滑,苔黃滿布,曰:

 

易事耳。

 

重用(黃)芩 (黃)連 佐以(山)楂 (濃)朴,送服青麟丸四錢,投匕而痊,略無他恙。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33
翁嘉順之母
 

染溫病。

 

孟英診曰:

 

高年陰氣太虧,邪氣偏盛,《玉版論要》云:

 

「溫病虛甚死」。

 

言人之真陰甚虛,曷足以御邪熱而息燎原?

 

可虞在兩候之期,至十四日果殞。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33
秋燥
 

伙人葉殿和,庚寅秋患感,旬日後,汗出昏瞀,醫皆束手。

 

乃甥余薇恆挽孟英勘之,曰:

 

此真陰素虧,過服升散,與仲聖「少陰誤發汗」同例,下竭則上厥,豈能引亡陽為比,而以附、桂速其斃耶?

 

以:

 

元參地黃 知母 甘草 白芍 黃連 茯苓 小麥 龜板 鱉甲 牡蠣 驢皮膠,為大劑投之,得愈。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34
家叔南山
 

於秋間患感,日治日劇,漸至神昏譫妄,肢震動惕。

 

施、陳兩醫,皆謂元虛欲脫,議投峻補。

 

家慈聞而疑之曰:

 

盍與孟英商之。

 

孟英診曰:

 

無恐也,通絡蠲痰,可以即愈。

 

用:

 

石菖蒲 羚羊角 絲瓜絡冬瓜子 苡仁 桑枝 橘絡 旋覆 蔥須 貝母 鉤藤 膽星為劑,化服萬氏牛黃清心丸一顆,覆杯而安,調理半月而愈。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34
段春木
 

秋杪患發熱,而腰痛、腿痛如刀割。

 

孟英視之,略不紅腫,脈至細數,苔色黑燥,溺赤便黑。

 

予:

 

西洋參 麥冬 生地 犀角 銀花 楝實 石斛 知母 甘草 竹瀝 蔗汁,為大劑。

 

投之,熱漸退,痛漸已。

 

惟舌絳無津,故仍與甘涼濡潤為方,數日後,忽舌絳倍加,燥及咽膈,水飲不能下咽。

 

孟英曰:

 

真陰涸竭,藥難奏績矣。

 

然竊疑其何以小愈之後,驟爾真陰涸竭,或者背余而服別藥乎?

 

繼其契友來詢云:

 

段死而舌出,此曷故歟?

 

孟英聞之,爽然大悟。

 

因擷《傷寒》(瘥後)女勞復之文示之。

 

其人頓足云:

 

良然。

 

彼於小愈後,曾宿於外,次日歸,即轉劇。

 

苟直陳不諱,或尚可活乎?

 

孟英曰:

 

未必然也。

 

燒 散、鼠矢湯,皆從足少陰以逐邪。

 

彼不過熱邪襲入此經,所謂「陰陽易」是也。

 

今少腹無絞痛之苦,原非他人之病易於我。

 

真是女勞之復,以致真陰枯涸,更將何藥以驟復其真陰哉?

 

然而從此「女勞復」與「陰陽易」,一虛一實有定論,不致混同而治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34
冬溫
 

毛允之,戊午冬患感,初治以溫散,繼即以滋陰,病日以劇。

 

延至亥春,或疑為百日之勞;

 

或謂是傷寒壞證,而鳳山僧主升、柴、 、朮以補之,丁卯橋用輕粉、巴霜以下之,雜藥遍投,形神日瘁。

 

乃尊學周衍孟英視之:

 

脈來澀數上溢,呃忒口膩,雖覺嗜飲,而水難下膈,頻吐涎沫,便閉溺赤,潮熱往來,少腹如烙,按之亦不堅滿。

 

曰:

 

此病原屬冬溫,治以表散,則津液傷而熱乃熾;

 

繼以滋填,熱邪愈錮,再施溫補,氣機更窒。

 

用升、柴、 、朮欲升其清,而反以助其逆;

 

巴霜、輕粉欲降其濁,而盡劫其陰。

 

病及三月,發熱不是表邪;

 

便秘旬余,結澀非關積滯。

 

且脈澀為津液之已傷,數是熱邪之留著,溢乃氣機為熱邪所壅而不得下行。

 

豈非溫邪未去,得補而膠錮難除?

 

徒使其內灼真陰,上熏清道,以致一身之氣,盡失整肅之令,法當搜剔余邪,使熱去津存,即是培元之道,伸其治節,俾濁氣下趨,乃為宣達之機。

 

何必執參、茸為補虛,指硝、黃為通(降)哉?

 

以:

 

北沙參 紫菀 麥冬 知母 花粉 蘭草 石斛 丹皮 黃芩 桑葉 黃連 梔子 銀花 枇杷葉 木通蘆根 橘皮 竹茹 橄欖 地栗 海蜇等,出入為方。

 

服之,各恙遞減,糜粥漸加,半月後始得大解,而腹熱全消,穀食亦安,乃予滋陰善後而愈。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34
金寬甫
 

初冬患感,局醫黃某,聞其向來不拘何病,總需溫藥而痊。

 

胸懷成見,進以薑、桂之方,漸至足冷面赤、譫語煩躁,疑為「戴陽」而束手矣。

 

舉家彷徨,延孟英診焉。

 

曰:

 

此伏邪晚發,誤予升提,熱浮於上,清解可安,寬甫猶以向不服涼藥為疑,方中芩、連之類,堅不肯用。

 

乃兄愿穀中翰,極力開導,督人煎而飲之,果得霍然。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34
周曉滄乃郎品方
 

患冬溫。

 

所親顧聽泉知其體屬陰虧,病非風寒也,不犯一分溫升之品,而證不能減,勢頗可危。

 

乃虛懷轉邀孟英診之,曰:

 

所治良是也。

 

但於方中加貝母、杏仁、紫菀、冬瓜子等味與之,遂效。

 

可見藥貴對病,雖平淡之品,亦有奇功。

 

孟英嘗云:

 

「重病有輕取之法」,於此可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34
戴氏婦
 

年五十六歲,仲冬患感,初服楊某歸、柴、丹參一劑;

 

繼服朱某乾薑、蒼朮、厚朴藥五劑。

 

遂崩血一陣,謂其「熱入血室」,不可治矣。

 

始延孟英診之,脈形空軟促數,苔黑舌絳,足冷而強,息微且善笑。

 

詢其汛,斷逾十載。

 

曰:

 

冬溫失於清解,營血暴脫於下,豈可與熱入血室同日而語耶?

 

必由誤服熱藥所致,因檢所服各方而嘆曰:

 

小柴胡湯與冬溫何涉?

 

即以傷寒而論,亦不能初感即投,況以丹參代人參,尤為悖謬。

 

夫人參補氣,丹參行血,主治天淵。

 

不論風寒暑濕,各氣初感,皆禁用血藥。

 

為其早用,反至引邪深入也。

 

既引而入,再誤於辛熱燥烈之數投,焉得不將僅存無幾之血,逼迫而使之盡脫於下乎?

 

女人以血為主。

 

天癸既絕,無病者尚不宜有所漏泄,況溫邪方熾,而陰從下脫,可不畏哉?

 

病家再四求治,孟英予:

 

西洋參 生地 蓯蓉 犀角 石斛 生(白)芍 銀花知母 麥冬 甘草 蔗漿 童溺,二劑。

 

足溫舌潤,得解醬糞,脈數漸減而軟益甚。

 

乃去犀角,加高麗參,數帖。

 

脈漸和,熱退進粥,隨以調補,幸得向安。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35
吳馥齋室人
 

春間娩子不育,汛事亦未一行,偶患嘔吐發熱,眩暈心 ,大解溏瀉,口渴溲痛。

 

或疑為娠,或疑為損。

 

孟英診曰:

 

產及一載,而經不至,腹不脹,脈弦緩,非娠非損,乃血虛痰滯而感冬溫也。

 

以:

 

羚羊(角) 淡(豆)豉 竹茹 白薇 梔子 枇杷葉 知母 蔥白 花粉,投之,三劑,熱退吐止。

 

去蔥、豉、羚羊,加生地、甘草、橘皮,調之而愈。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35
張肖江妹
 

暮冬患感,朱某進溫散藥數服,病日劇。

 

比孟英視之,目瞪不語,面赤氣逆,晝夜需人抱坐,四日不著枕矣。

 

乃冬溫挾痰,誤提而氣不肅降也。

 

以:

 

旋(復) 赭(石) 杏(仁) 貝(母) 花粉 茅根冬瓜子 紫菀 薤白 蔞仁 蘇子 石菖蒲 竹瀝為劑,蘆菔湯煎。

 

三帖,大便行而能臥矣。

 

自言胸中迷悶,改用小陷胸(湯)合三子養親(湯)加沙參、知母、旋(復)、貝(母)、竹茹、枇杷葉,數劑熱退知飢而愈。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35
項肖卿
 

家擁濃資,人極好善,年甫三十五歲,體甚壯偉,微感冬溫,門下醫者,進以薑、桂之劑,即覺躁擾,更醫迎媚,徑用大劑溫補。

 

兩帖後,發狂莫制。

 

又招多醫會診,僅以青麟丸數錢服之。

 

所親梁楚生宜人聞其危,速孟英視之,業已決裂不可救藥。

 

甚矣!

 

服藥之不可不慎也。

 

富貴之家,可為炯戒。

 

本朝乾綱丕振,雀頂尚紅,冠飾朱纓,口燔煙草,皆為陽盛之象。

 

是以火證偏多。

 

夫藥者,補偏之物,醫為救弊之人,豈可不識此大氣運,而 然泥夫司天在泉以論治,何異痴人說夢焉?

 

安徽人程某,仲冬患感。

 

醫者聞其病前一日,曾啖生蘆菔一枚,而大便又溏,苔色又白,今年又為濕土在泉,遂指為中虛寒濕之病。

 

參、朮、附、桂,多劑率投,馴致舌黑神昏,尚疑為大虛之候。

 

禾中沈柳衣見之,知其藥誤。

 

另招張鏡江診之,曰:

 

冬溫也。

 

連與:

 

犀角地黃湯而無起色。

 

二十日外,始乞孟英視焉,舌縮底絳,苔黑如漆,口開莖萎,脈細數而弦,右則按之如無,此乃陰液盡灼,溫毒深蟠,甘露瓊漿不能復其已竭之津矣。

 

俄而果敗。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35
繼有潘聖征者
 

於仲冬患感,至十四日退熱之後,杳不知飢。

 

群醫雜治,迨季冬下旬,轉為滯下五色,跗腫裂血,溲澀口乾。

 

始延孟英診之,左脈弦細而數,右脈弦滑而空,苔色黃膩根焦,時或自汗。

 

乃氣液兩竭,熱毒逗留之象。

 

必從前過服溫補之藥,否則熱退在十四日之期,何至延今五十余朝,而見證若是之棘手哉?

 

其弟鴻軒云:

 

此番之病,補藥不過二、三劑;

 

惟仲秋患瘧時,醫謂其苔白體豐,云是「寒濕」,嘗餌桂、附數十劑,且日飲燒酒耳。

 

孟英曰:

 

此即釀病之具矣。

 

治病且難,何況有如許之藥毒內伏,更將何法以生之耶?

 

堅不立方,其家必欲求藥以扶持度歲。

 

孟英曰:

 

是則可也。

 

以:

 

白頭翁東加銀花、綠豆、歸身、白芍、陳米、蘆莖、蘭葉、藕肉為劑,另以:

 

補中益氣湯大料蒸露代水煎藥。

 

服後,焦苔漸退,糞色亦正。

 

舉家喜出望外,復丐孟英救之,奈脈無轉機,遂力辭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0-5 22:35
又有沈聽松母
 

季秋患虐。

 

孟英嘗往診之,曰:

 

伏暑所化,且體屬陽強而多痰火,切勿畏虛,輒從溫補。

 

奈病者期於速愈,廣征醫療。

 

或以為證屬「三陰」,或謂是「子母瘧」,或指為老年「胎瘧」,眾楚皆咻,病不能愈,延至冬季,亦轉為痢,且肌腫臀瘡,口糜舌泡,諸醫束手,復請診於孟英,脈與潘聖征案相同,不可藥救矣。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