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 諸家痘瘡方論】
十一二日,漸次成痂之際,極好之症,必有咳嗽,或夜暮身熱。
世俗幼科,僉云毒瓦斯未盡,概投苦寒,多有胃減廢食,釀成痘勞童怯者。
吾嘗論痘自腎臟骨髓之中,由肝主筋,心主血脈,脾主肌肉,肺主皮毛,從內之外,毒乃渙釋。
收疤之時,真氣歸裡,肺合皮毛,是為未傳。
處位高,體清肅,從前灌脹成痂,蒸迫之氣,受虧已極,氣泄為咳矣。
況投利濕下注藥而結痂,其上焦已經轉燥,若毒仍留伏,焉能收靨?
此斷斷然也。
再論幼稚,陽常有餘,陰未充長,布痘至於結痂,一身脂液大損,其陰氣告匱可知。
故暮夜屬陰時,為煩為熱者,正《內經》云陰虛生內熱也。
西郊吳氏女,年甫四歲,痘系順症,幼科調治至漿滿成痂之日,忽發煩躁,夜熱不寐,晨起安然。
醫用保元,及錢氏五味異功散加芍藥與服,熱躁益加。
又更一醫,曰:毒瓦斯未盡,乃誤補之故,用桑蟲漿暨涼解藥,服後躁甚,而添泄瀉。
邀余診視,睹漿痂形色,詢平素起居,時日當午,即用六味地黃湯,(徐靈胎曰:所謂養陰之法。)
一服而安。
此二條,人多忽而不究,故辨及之。
若旬朝後嗽,大法以甘寒生津胃藥:蔗漿、麥冬、沙參、綠豆皮、地骨皮、甘草、玉竹、甜杏仁。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7%B ... 1%9E%E6%A1%88/index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