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汗】
裴兆期曰:一士人大病久虛,後已大受餐,且日服大補氣血之藥,兼旬越月,宜其起矣。
不謂飲食頓減,遍體畏寒,自汗盜汗,晝夜不止。
已延二三名家,進以桂、附、參、 、汗愈多而寒益甚,參、 加至兩許亦不驗。
余以羌活、防風為君,蒼朮、半夏為臣,黃連、陳皮、砂仁、厚朴、茯苓、桂枝、浮麥為使,一劑而汗收,並不畏寒矣。
隨制人參大補脾丸與之,調理不逾月而康。
蓋大病久虛之後,胃雖強而脾尚弱,易於加餐,難於運化,且湯藥之補無虛日,濕熱鬱於中宮,故飲食頓減,而多汗多寒也。
人身捍衛之氣出於胃,胃既為痰涎所閉,則捍衛之氣不能布皮毛,充腠理。
先哲謂中脘有痰,令人多寒,脾濕不流,令人多汗,此之謂也。
其多汗而反用羌、防者,以其腠理開疏,風氣乘虛來客,必先去其風,而汗始易收也。
其畏寒而反用黃連者,以寒非虛寒,乃濕熱生痰所致之寒,濕清而汗自止也。
凡人當大病之後,切不可恣投以藥。
無論藥謬,即對病者,亦不可不慎。
蓋人之元氣以胃氣為本,胃氣又以穀氣為本。
大病之人,與穀氣久疏,則所喜者食物,所惡者藥物,理之常也。
此際正當以食投其所好,以養胃氣。
胃氣旺則元氣亦旺,不補之中有至補者在,安用此拂意之物,妨礙胃氣耶?
今之醫者不明此理,每遇病久乍痊,必謂氣血兩虛,尚須大補,其藥不外當歸、地黃、枸杞、故紙、山藥、蓯蓉、參、 、苓、朮等類,不煎則丸,恣投無忌。
有服之而飲食反減者,有服之而作瀉作嘔與腫滿者,甚至有膈脹不能食,而反生他症者。
名為補人,而實害人矣,可不戒哉!裴兆期治一孝廉,為諸生時,以遷居縈擾,復不免有少年事,於秋盡冬初,日晡發熱,亦恬不為意。
裴診之,則六脈已虛疾無倫,為之駭然。
以人參五錢,桂、附、歸、朮各二錢,囑曰:急急煎服,庶可無虞。
猶泄泄未之遽信,不移時輒汗流如洗,手足冷而目眩神疲,就枕不能布語,始急以前藥連服五、六劑,人參加至一兩余,勢乃稍定,脈尚幾幾欲絕。
越日往視,脈狀如前,汗復以時至,裴即宿於其家,用人參一兩,附子半枚,另用黃 二兩,煎湯煮藥。
凡四進汗猶不止,時漏已三下,無處市藥,不得已以前渣合煎,以濟權時之急。
至子後陽生,胃氣方回,啖糜粥二甌,肉食數箸,汗始漸止,脈亦自此有敘。
天明急市參以繼之,調理而愈。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7%B ... 1%9E%E6%A1%88/index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