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氯聯苯】
「多氯聯苯」(PolychlorinatedBiphenyls,PCBs)主要結構為兩個苯環經由單鍵相連,並依所含氯原子的數量和位置,最多可能有209種多氯聯苯,具有不同之物化特性與生物效應(參見圖1)。
在多氯聯苯製造或加熱過程中,可能產生副產物多氯二聯苯喃(PolychlorinatedDibenzofurans,PCDFs),因此暴露多氯聯苯時亦常同時暴露PCDFs。
Aroclor為最常見之多氯聯苯商品名,例如Aroclor1254;
前兩位數代表碳原子數,後兩位數代表該商品中氯含量的百分比,數字越高者,產品越黏稠,揮發性與水溶性越低。
當多氯聯苯苯環的鄰位(ortho)碳上皆無或僅有一個氯時,兩個苯環可能處於同一平面上,稱為共平面(coplanar)多氯聯苯,即具有類似戴奧辛類化合物之毒性。
多氯聯苯具備優越之絕緣性、穩定性及不可燃之特性,由1930年代逐漸被大量使用於電容器、變壓器、潤滑液、加熱介質等。
雖然多氯聯苯的生物急毒性不高,但是具有環境持久性與生物累積性,且人體不易排除,因此自1977年起各國開始禁止製造與使用多氯聯苯。
多氯聯苯可由土壤、底泥、水體等沉積處,或是老舊而未妥善處置之產品等揮發後,經由空氣進行長程傳輸,因此雖然至今已禁用多年,仍普遍存在於環境以及食品中。
PCBs於實驗動物具有肝臟、免疫、神經、生殖等毒性,並可引致皮膚角質增生甚至氯痤瘡(Chloracne)。
PCBs在人類導致癌症的證據仍然有限,但是於實驗動物已有較充分的證據,因此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將PCBs歸類為人類可能的致癌物(2B)。
1979年我國於臺中、彰化發生因食用PCBs/PCDFs污染的米糠油而中毒的事件,受害人數約二千人。
患者起初有黑頭粉刺、皮膚與指甲色素沈積、瞼板腺分泌過度、疲勞倦怠等症狀。
長期追蹤的調查顯示,患者發生甲狀腺腫大、貧血、免疫抑制等問題的比率,顯著高於一般人,甚至中毒十年內生出女孩的機率較高。
中毒者在多年後,其體內之PCBs仍遠高於一般民眾,且下一代亦有智力、發育遲緩之現象。
我國於1980年全面禁用含PCBs之電容器與變壓器,環保署亦於1988年將PCBs公告為第一類毒性化學物質,禁止其製造、輸入與販賣。
衛生署則訂定食品中PCBs限量標準(最新為2005年,介於0.2-1.0微克/克脂肪,視不同類別食品而異),亦曾於2003-2004年針對臺灣的魚貝類、乳製品、嬰幼兒食品、蛋類、肉品等進行檢測,結果均符合衛生標準。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00626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