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糜(粥)】
生病時吃粥,是中國自古以來的食療。
不過日治時期的台灣,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為了節省食米,台灣人的餐桌便以地瓜飯或粥為主食。
各式各樣的粥也因而誕生,其中鹹粥的變化最多。
出身屏東潮州的黃連發曾記錄當地的鹹粥,除了一般市面上賣的鹹粥即以豬肉、魚、乾蝦、香菇、乾魷魚煮成,最後放上香菜或芹菜末,再撒點胡椒粉的粥外,還有以各式蔬菜為主角煮的菜粥,如芋頭粥、米豆(大豆)粥、菜瓜(絲瓜)、菜頭粥與半鹹甜的金瓜(南瓜)粥等。
在物資短缺的況狀下,那時連野外採來的植物嫩莖、幼葉都可以煮成菜粥,烏甜仔粥(龍葵)、蕃椒仔(雞心椒)葉粥和米豆仔花(大豆的花)粥即是。
最後,當地特有的伯勞鳥也入粥,成了伯勞仔粥,這是除了上述那碗有魚有肉的綜合鹹粥外的唯一動物肉粥。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4586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