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法華三經】
漢傳佛教中,對《無量義經》、《妙法蓮華經》、《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之統稱。
佛陀在覺悟後,觀察到眾生難以接受「無常、無我、涅槃寂靜」的妙法而躊躇。
其後佛陀觀察各類眾生猶如污泥中蓮花,但仍有可能出污泥而不染,開花結果,因此確立為眾生說佛法的決心。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運用此傳說,作「開權顯實」的新解說:「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別說諸果,雖復說三乘,但為教菩薩。」
意思是說「聲聞」與「獨覺」之二乘的果證,都是方便「權」說,二乘其「實」都可成佛道。
佛出世間,只是為了以佛慧(佛之知見)開示眾生,給予一切眾生聲聞與獨覺,使其有成佛的希望。
「開跡顯本」也是《法華經》的特點,表示歷史上成佛及入涅槃的事跡,都是應機的方便說;
本來是「成佛以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
從《法華經》開展出中國天台宗,並流傳到日本,乃至當今臺灣佛教如曉雲法師、慧嶽法師之宣揚,臺南湛然寺出版天台藏系列叢書,以及法鼓山從此經的「轉法輪、擊法鼓、吹法螺」文句而命名,並且建置「法華鐘」等。
南北朝時,漢傳佛教根據《妙法蓮華經‧序品》:「爾時世尊,四眾圍遶,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佛說此經已,結加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
一段文字認為《無量義經》應是《法華經》之「開經」,全經由〈德行品〉、〈說法品〉、〈十功德品〉所構成,為當今臺灣的慈濟團體所重視。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因為佛宣告3個月後將入滅,阿難尊者等隨即請問往後眾生應如何修行《大乘方》等經典,佛為其說明懺悔六根觀普賢菩薩法及其功德;
與《法華經》之〈普賢菩薩勸發品〉相互呼應,因此被稱為《法華經》之「結經」,或從內容稱為「懺悔經」,在懺悔儀式中使用。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767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