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人文●祀典武廟】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24 12:39
標題: 【人文●祀典武廟】

人文●祀典武廟

 

祀典武廟位於大天后宮旁,隔民族路與赤崁樓相對,同樣也有300年以上的歷史,是我國保存十分完整的古廟,有學者推測應是由明鄭寧靖王府的關帝廟改建而來,現位於台南市中區永福路二段229號。

 

台南由於開發早,文化的啟蒙先於他地,因而自古便文風鼎盛,人才薈萃。

 

清代後期,由於科舉制度的推波助瀾,詩文結社更加興盛。

 

祀典武廟的「西社」,便是當中著名的詩社之一。

 

在明鄭時期被稱為「大關帝廟」的祀典武廟,在創建初期清廷為了消弭反滿思想,極力排斥以前宋代抗金名將岳飛與關公並祀,而不斷提升關公的地位,而後祀典武廟成了主祀關公,且晉升為官方祀典廟宇。

 

全盛時期武廟附近六條街的境廟組成「六和境」,並於廟內設立「六和堂」為聯境辦事處和全城冬防指揮所,地位愈顯重要。

 

日治後,武廟不再列入官方祀典,也喪失了原有的優勢地位,但在人民心中仍維持其崇高地位。

 

西元1906年,日本人為拓寬永福路,計畫拆除武廟。

 

六條街商家群起抗爭,日本人不得不妥協,繞道而形。

 

由此也可見武廟在台南民眾心中的分量。

 

光復後,武廟雖一度被駐軍佔領,卻仍維持崇高地位。

 

民國72年被列為一級古蹟,開始規劃整修;

 

民國83年底完工,重現昔日雄風,顯得更為壯麗巍煥。

 

於動線上,武廟分三進,第一進奉祀關公;

 

第二進為武聖三代祖先;

 

第三進是觀音菩薩與十八羅漢。

 

後進有西社和小花園,為古代文人吟風弄月及南管音樂的演練之所。

 

而在空間上,祀典武廟現由主軸線上之本體(包括面寬三開間的三川門、拜殿、再拜殿、正殿、三代廳)、西面之觀音佛祖廳、西社、六和堂與廟東之馬使爺廳所組成。

 

祀典武廟正殿高聳,屋頂採歇山重簷形式,匠師別出心裁的在重簷之間設置高窗,平時光線由此斜斜射入,恰好直照關帝神龕,益增其光輝;

 

祭拜時,高窗具有通風功能,香煙嬝嬝迎空散去,天光煙幕交織ㄧ片,營造出神秘而肅穆的空間氣氛。

 

而建築物的其他部分也頗具特色,以下便來分別說明。

 

高窗與捲棚暗厝:未避免拜殿的建造影響正殿的通風與採光,因此將上、下簷的間距拉大,且設計為成排高窗。

 

再者,未避免風雨從高窗侵入,濕及正殿,所以又設置捲棚形的暗厝(小閣樓)來連接拜殿與正殿。

 

這一連串的設計,顯現匠師的巧妙創意,也形成正殿難得的空間效果。

 

瓦當與滴水:筒瓦末端的圓頭稱「瓦當」,板瓦末端懸垂的如意形瓦則叫「滴水」,雨水可順著滴落地面。

 

武廟的瓦當及滴水紋樣十分古樸,上面並有「祀典」與「武廟」字樣,是特別燒製的。

 

脊飾:採「雙龍護塔」造形,簡潔大方。

 

雙龍由鴟吻演變而來,中間的寶塔名為「珠宮」,具有避火防災的作用。

 

鐵剪刀:指山牆上S形的鐵構件。

 

據說是傳自荷蘭的建築手法,具有固定橫樑的功能,同時也有裝飾、辟邪的作用。

 

常見者還有T、W等形狀。

 

出簷:上下出簷斗栱由殿內樑架直接挑出,不另立簷柱。

 

這種做法不但保持山牆的連續與完整性,同時也使得正殿構造更加硬朗雄奇。

 

懸魚:山牆頂端,匠師常以泥塑、交趾陶或剪黏來裝飾,稱為「懸魚」。

 

此處為書畫軸圖案,寓有「關公讀兵書」的美意,造形簡單大方,與三川門山牆華麗的花籃造形,恰成強烈對比。

 

放腳:山牆與地面相接處緩緩向外傾斜突出,俗稱「放腳」,具有穩定高牆基礎的作用,同時也可增加線條變化,沖淡大片山牆所帶來封閉與單調的感覺。

 

廟內文物典藏古匾「文經武緯」、「至大至剛」、「至聖至神」、古聯「桃園繼首陽或異姓或同胞千古難為兄弟,將軍與丞相一託孤一寄命萬世知有君臣」,文字敘述正是武聖關公的寫照。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8111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