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祭解】
以祭拜祈求的方式來達成解除災愆的儀式。
又稱祭改、解祭。
淵源於法教小法的祭煞科儀,但祭煞科儀較為陽剛;
祭解則是既祭又解,較為柔順。
當人們運途乖張,自認為可能是干犯車厄、水火、歲破、劫殺、大耗、太歲等天災地曜、凶邪惡鬼、亡神劫煞時,有人會以到宮廟參與祭解儀式,達到棄除歹運,求得平安的目的。
祭解儀式進行的方式,首先是信眾先到宮廟服務處填寫報名表與繳款,費用包括三牲、糕餅、冥紙、替身等。
廟方道士會代為書寫祈安植福文疏,隨後道士上壇演科儀、讀疏文,信者隨香跟拜,如填在疏文上的人沒有到場,可用衣服做為代表,最後火化冥紙與替身,領取平安符便完成儀式。
現代工商社會瞬息萬變,祭解成為滿足大眾求精神安頓的一種儀式,宮廟也聘僱法師或道士,長年為大眾做祭解服務。
尤其每逢新春,祭解人潮大量湧入宮廟,祭解的費用成為宮廟的重要收入之一,也是平常火居道士重要的服務項目與所得來源。
祭解費用金額的分帳方式,大致為廟方與道士五五分帳,或六四分帳;
但也有費用全額歸廟方收入,道士只領取固定薪水與獎金者。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4402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