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艋舺龍山寺】
臺北萬華地區最古老的佛教寺廟。
由中國福建泉州府三邑人(晉江、南安、惠安)移民在艋舺(今萬華)興建,屬於「民間佛教」信仰場域之一。
廟內主祀的觀世音菩薩,是從中國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安海鄉龍山寺分靈而來;
臺灣由安海龍山寺分靈而來的觀世音菩薩中,較重要者共有5尊,依序最早創建的是清雍正年間的臺南龍山寺,其次是1738年(乾隆3年)的艋舺龍山寺、清乾隆初年的鳳山龍山寺、1786年的鹿港龍山寺、1858年(咸豐8年)的淡水龍山寺。
1815年(嘉慶20年)因地震受損,1867年(同治6年)因颱風侵襲,進行兩次大規模重修。
日治時期,後殿與兩側廂房被日本政府挪用為學校私塾與臨時辦公處所,待機關學校尋得固定場所後始退出該寺。
其後日本佛教各宗派勢力進入,一方面透過組織化的號召,希望臺灣寺廟加入所屬宗派,一方面也帶動臺灣本土佛教轉型,龍山寺感受到此新宗教潮流而有所呼應。
1896年(明治29年),住持常青和代表李三陽,決定加入日本曹洞宗,成為其派下寺廟。
1919年(大正8年)因棟樑遭白蟻蛀蝕,住持福智法師與地方人士商議整修,並由辜顯榮擔任修復事務董事長。
福智法師圓寂後,改由觀音山法雲寺住持覺力法師接任整修工作,1923年完成整建,奠定今日之廟貌。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正殿全毀,1954年重修,1957年完成。
其後又因白蟻蛀蝕、火災等進行幾次重修,1985年內政部公告為二級古蹟。
廟宇建築屬傳統三進宮殿式格局,正殿主祀觀世音菩薩,陪祀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十八羅漢等。
後殿祀奉文昌帝君、媽祖、福德正神、註生娘娘、城隍爺、水仙尊王、關聖帝君等。
農曆2月19日觀世音聖誕、農曆4月8日浴佛節皆會舉行祭典。
戒嚴時期的艋舺龍山寺為民眾集會遊行的「黨外聖地」。
平日除作為宗教信仰的場域外,也推動公益慈善事務與社會教育活動,是一座結合社會功能發展的寺廟。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4355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