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過去七佛】
據宋代良耶舍所譯的《三劫三千佛緣經》中所載,三劫是佛教對三段時間的稱謂,即過去「莊嚴劫」、現在「賢劫」及未來「星宿劫」。
因此在過去、現在、未來三劫之中,皆有千佛降世,而過去佛通常以「燃燈古佛」(Dipankara)為代表,祂是釋迦牟尼前世之師,現在佛即是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則是彌勒佛。
故佛教稱現在為「賢劫末世」,接踵而至的是未來「星宿劫」,將由彌勒佛降世。
據《長阿含經·大本經》提到佛教認為在釋迦牟尼佛之前還有六佛降世,分別是毗婆屍佛(Vipasyin)、屍棄佛(Sikhin)、毗舍婆佛(Visvabhu)、拘留孫佛(Krakucchanda)、拘那含佛(Kanakamuni)、迦葉佛(Kasyapa)。
加上釋迦牟尼佛,這七佛由於皆已入滅,故稱「過去七佛」,又稱「原始七佛」。
毗婆屍佛,梵文Vipasyin,又作毗缽屍、微缽屍,爲過去七佛的第一位,義曰:勝觀、種種觀、種種見等。
據說其出世時間,距今有九十一劫,舉行過三次說法集會,第一次有十六萬弟子參加,第二次十萬,第三次八萬。
屍棄佛,梵文Sikhin又作式式棄、大論作嚴那屍棄。
爲過去七佛的第二位,義曰:頂髻、最上。
在過去三十一劫時出世,舉行過三次說法集會,第一次有十萬弟子參加,第二次八萬,第三次七萬。
毗舍婆佛,梵文Visvabhu又作毗濕婆、毗舍浮、攝羅等,義曰:一切有。
爲過去七佛的第三佛。
據說其出世的時間,今已三十一劫。
主要弟子是扶遊和鬱多摩。
舉行過二次說法集會,第一次有七萬弟子參加,第二次六萬。
拘留孫佛,梵文Krakucchanda又作拘留孫佛、鳩樓孫佛、拘留秦、迦羅鳩餐陀等。
義曰:所應斷已斷、減累、成就美妙等。
即過去七佛的第四位。
在現在賢劫的一千佛之首,在賢劫中第九減劫人壽六萬歲時出世。
舉行過一次說法集會,有四萬弟子參加,他的上首弟子是薩尼和毗樓。
拘那含佛,又作拘那含牟尼、俱那含等,義曰:金寂,爲過去七佛的第五佛。
在賢劫中第九減劫人壽四萬歲時出世。
阿彌陀佛的前身是他的弟子。
舉行過一次說法集會,有三萬弟子參加。
迦葉佛,梵文Kasyapa。
義曰:飲光。
即過去七佛的第六位。
騎一頭獅子,是釋迦牟尼前世之師。
舉行過一次說法集會,有二萬弟子參加,他的上首弟子是提舍和婆羅婆。
釋迦牟尼佛,梵語Sakyamuni的音譯,俗名悉達多。
佛教創始人。
釋迦是部落的名稱,意思是「能」,牟尼可譯作「文」,是一種尊稱,含有仁、儒、寂默、忍、等義,意譯也可合成「能仁」、「能忍」、「能儒」、「能寂」等,意爲釋迦族的聖人。
據佛經所載,前三佛為過去莊嚴劫千佛的三佛,後四佛為現在賢劫千佛的四佛。
而佛教通常所稱的「劫」,是指這個娑婆世界的時間單位。
「劫」是梵文「劫波」(Kalpa)的略稱,是一個極長的時間單位。
最初是古印度婆羅門教以「劫」作為時間單位,佛教應用這個概念,將時段分為小劫,中劫,大劫三種。
小劫的計算是以「一增」或「一減」作計算。
「一增」是指人的壽命自十歲開始,每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為止,稱為一小劫。
「一減」是指人的壽命自八萬四千歲開始,每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為止,這樣亦稱為一小劫。
合一增一減為一中劫,中劫的時段是一小劫的兩倍。
八十中劫為一大劫。
因此粗略計算,一小劫大約一千六百萬年,一中劫大約三十二億年,一大劫約一百二十八億年。
因此最早出現的毗婆屍佛,距今九十一劫,等於一萬一千六百四十八億年前。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3852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