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開基神】
廟宇建造之初即開始供奉的神像。
開基神之來源有二,一是因為早期台灣漢人社會,移民來台之初,為了旅途的方便,隨身攜帶的小型神像或是神明的「香火袋」。
這些神像或香火袋在渡海來台定居之後即開始建廟供奉,或是延聘匠師從新雕造,以護佑平安。
二是由於經濟、社會等因素,台灣早期的廟宇規模較小,神像亦較小,待至經濟條件充足後,便會重修、擴建廟宇,同時也會雕鑿更大尊的神像以作為鎮殿之用,原本最初供奉的神像,便稱為開基神。
台灣年代較為長久的百年寺廟,其開基神祇的尺寸通常也較小;
這類早期神像雖然尺寸較小,但多數都是延請經驗老到的唐山師傅,或本地早期師父雕造而成,作工精緻、神韻生動,是廟宇中重要的文物之一,且因為地位隆重,故其神像也最受重視。
一般來說,開基神不易請出廟外,而廟方在擴大規模後,通常會請匠師重新打造一尊較大的神像,供信徒參拜、鎮殿之用。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4327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