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史學●吳鳳】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22 17:57
標題: 【史學●吳鳳】

史學●吳鳳

 

吳鳯傳說首見於清咸豐五年(一八五五),詩人劉家謀所作《海音詩》及其詩註中,其詩曰:「紛紛番割總殃民,誰似吳郎澤及人。

 

拼卻頭顱飛不返,社寮俎豆自千秋。」

 

描寫了一位漢族通事,捨去生命,以勸化番族出草獵首的習俗。

 

這首詩雖然首次提及吳鳯事跡,但距離吳鳯去世至少已經歷百年,事實上是一則不折不扣的民間傳說,添附了許多傳說特有的觀點。

 

與人類學家所採集到的鄒族口傳傳說相比,鄒族的口傳吳鳯傳說往往提及其與漢人交易時漢人的奸詐,視其為鄒人殺吳鳯的主要起因。

 

而漢人的記錄則往往側重於對於吳鳯事蹟的讚揚,而這個現象在愈後期的文獻記錄中就愈是明顯。

 

吳鳯傳說除了《海音詩》之外,也見於倪贊元所輯之《雲林采訪冊》打貓堡、兇番附〈通事吳鳯事蹟〉(一八九四)、日人後藤新平〈阿里山通事吳元輝碑文〉(一九一二)、連橫《台灣通史》卷三十一吳鳯傳(一九一八)、台灣省文獻會《台灣省通志稿》卷七人物志義士吳鳯傳(一九六二)、國立編譯館《國小生活與倫理課本》(一九八○)。

 

學者浦忠成即將這則傳說的流傳分為三個階段:(一)鄉野流傳與記錄時期,這個時期始自吳鳯去世,大約一百多年的時間,傳說以多線的方式在民間流傳,只是在情節上多有增減,而《海音詩》、《雲林采訪冊》以及後來延襲的《台灣通史》吳鳯傳,都是此一時期的結果。

 

其內容在於強調當地居民感其惠,而非鄒人感其德。

 

(二)日人宣傳運用時期,日據時期,日人進入阿里山地區,發現吳鳯故事對當地人深具影響力,因而決定大加發揚吳鳯傳說,以利其教化。

 

因此在此時期,出現了後藤碑文以及中田直久的《通事吳鳯傳》,大加強調其動機在於改革鄒族習俗,並為他修廟、演戲、編入教科書中,使吳鳯搖身一變而成為一位正義的化身。

 

(三)國府儒化時期,台灣光復之後,吳鳯傳說已是家喻戶曉的故事,且其內容符合儒家成仁取義的精神,故又被國民政府延用,至編入國小教科書中,其加油添醋的內容,更將吳鳯塑造成一個溫厚的老者,與史實之間的關聯也就更加薄弱了。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1317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