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日治時代臺灣美術概述】
1895年(光緒21年,日本明治28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臺灣在日本與清廷簽訂馬關條約後,往後50年臺灣開始進入日治時期。
日本佔領臺灣期間,實施殖民文化。
一面攏落軟化上層知識份子;
另一方面設立學校,推行「國語政策」(強迫學日語),有計畫的拆除中國傳統建築,並選送臺灣青年到日本留學,以培養忠於殖民主義的人。
殖民政府派遣日籍美術教師鄉原古統、鹽月桃甫、石川欽一郎等來台傳授西洋畫和東洋畫技巧,並以台灣鄉土為示範題材,對臺灣的美術界影響深遠。
另外選派臺灣青年赴日學美術,大部分入東京美術學校學習。
東京美術學校後來改為東京藝術大學,建於1887年,主要是引進法國學院派的寫實技巧,移殖印象派,後印象派和新興的野獸派立體派等風格。
通過臺灣青年的學習,西洋畫(油彩水彩)和東洋畫、現代雕塑等逐漸被引到臺灣,受到城市中產階級和知識份子的歡迎,這些新型的美術樣式的引入,是文化的一大進步,使傳統文化和西方思想文化產生了撞擊。
因此,日本人雖然帶來了殖民主義,卻也引進了歐陸文明,因而帶來了寫生觀念的膠彩畫和印象畫風的厚重油畫。
在當時臺灣社會尚是傳統以農耕為主的封建社會,這些思潮的輸入,也逐漸成為臺灣美術的「新傳統」。
1927年設立台展臺灣美術展覽會,1938年以後改為「府展」(總督府美術展覽),使西洋畫,日本畫和雕塑得以引入臺灣,臺灣藝術家得獎後受到社會的尊重。
因此,獲獎成為他們共同努力的目標。
各屆入選的作品,西畫多是窗前桌上靜物,安祥寧靜的郊野風光,或是裸女海外異國風景等,也有部分反應臺灣人民生活景物的佳作。
台展之後,中國畫事實上已被排除在臺灣的藝術殿堂之外,只有部分的在民間流行。
臺灣西洋繪畫的啟蒙者-石川欽一郎:日本水彩畫家石川欽一郎,將西洋水彩技法引進臺灣,英國鄉村風格的田野景緻與風景畫繪製手法,其描繪臺灣鄉村景色,使臺灣體悟到自身成長的環境;
從此臺灣畫家的藝術觀才真正落實到根本的鄉土精神上。
石川並引入泰纳浪漫主義以及馬奈莫內等印象名家的繪畫觀念,讓作畫者了解繪畫的科學性,對光線、視覺、空氣等因素作深入的研究,也因此臺灣的早期畫家繪製西洋畫的手法與風格,不離當時石川所接收的西方潮流影響。
日治時代的臺灣代表性畫家表現技法與風格:東洋畫-台展三少年-陳進、郭雪湖、林玉山第一屆台展由石川欽一郎等四名日籍畫家為審查委員,原本被看好的傳統水墨畫全都落選只有陳進,郭雪湖,林玉山三位年僅二十歲的台籍青年入選,因而稱為「台展三少年」。
他們以寫生的方式描繪臺灣南方色彩,動植物、街景、民俗、宗教、生活習慣等鄉土藝術。
突破傳統的臨摹作畫,從此中國的傳統水墨在台展中消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東洋畫風,台展也因而決定了國民政府收復前台灣美術的方向。
西洋畫-西洋畫可分為三派:留日東京美術學校派-屬外光派寫實型的印象派色彩,如顏水龍、李梅樹、郭柏川、陳澄波、廖繼春、李石樵等人留日非學院派-屬自由開放的後現代與野獸派風格,如楊三郎,洪瑞麟等人。
臺灣本地受石川欽一郎影響-風格從外光派,野獸派到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皆有,但仍以印象派風格居多。
如倪蔣懷、李澤藩、藍蔭鼎等人然台籍畫家與日籍畫家風格上最大的差異,來自於台籍畫家著重技巧與形式美的表現,日籍畫家則是重情感的抒發人性描繪和對社會的批判。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4433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