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史學●書院】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22 14:30
標題: 【史學●書院】

史學●書院

 

清代臺灣的教育機構。

 

書院做為中國科舉時代士子講學之所,約始於唐代中葉,盛行於宋,明、清兩朝更為普及。

 

除官方出資之外,亦有私家出錢設立之書院。

 

臺灣最早的書院,為1684年(康熙23年)設於臺灣府(今臺南市)的西定坊書院。

 

之後二十餘年間,臺灣府陸續興建鎮北坊、彌陀室、竹溪、東定坊等8座書院,但在雍正朝以後,這些書院都未見記載,推測可能已被廢止。

 

書院的設立可以視為地方興學的指標。

 

清代臺灣各地有幾座長期存在的書院,如臺灣府城六大書院:崇文、海東、奎樓、南湖、引心、蓬壺書院;

 

其次是臺北府城三大書院:學海、登瀛、明志書院;

 

再次是鳳山的鳳儀書院(今高雄縣(註1)鳳山市(註2))、屏東書院(今屏東市)與彰化縣的白沙書院(今彰化市)、文開書院(今彰化縣鹿港鎮)。

 

其餘的書院分散在各個廳縣;

 

另有4所書院曾培養出進士,此即淡水廳的明志書院、澎湖廳的文石書院、噶瑪蘭廳的仰山書院、苗栗縣的英才書院。

 

書院皆設有學租田,又稱膏火田(由官方撥入或由私人捐獻),由其租額充做膏火費,做為院長、院夫的束脩,以及生員賞銀、日常開銷。

 

清代臺灣的書院,多為道員或知府捐建,因此書院的內規,皆由捐建者手訂。

 

如1759年(乾隆24年),臺灣知府覺羅四明,為海東書院訂立學規四則:敦實行、看書理、正文體、崇詩學,以砥礪學子。

 

清代臺灣共設有書院六十餘所。

 

日本治臺後,清代官設的府縣儒學、書院等教育機構遂廢,改由新式學校取代,僅存民間的義塾、書院勉強運作。

 

截至2009年,遺跡尚存的書院有19所。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674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