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史學●淡蘭古道】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21 08:14
標題: 【史學●淡蘭古道】

史學●淡蘭古道

 

清代連接淡水廳與噶瑪蘭廳的要道。

 

原稱淡蘭道,今稱淡蘭古道。

 

1807年(嘉慶12年)臺灣知府楊廷理所修築,為一條兼具移民、墾殖、交易往來與軍事防務的重要路線,也是淡水、噶瑪蘭(今宜蘭)兩廳之間郵務傳遞的要道。

 

淡蘭道早期即為人們行走的路徑,是乾隆末葉到嘉慶中葉進入噶瑪蘭的主要道路。

 

1807年,海盜朱濆攻擊蛤仔難(今宜蘭),楊廷理率軍由艋舺(今萬華)取陸路,開三貂嶺線山路入蘭援救,該路因此成為官道,為「入蘭正道」。

 

淡蘭道大致分為三貂嶺線與文山線,根據《噶瑪蘭志略》「雜識志」記載,淡水入蘭道路最初由八堵折入雞籠(今基隆),循東北海岸過深澳,再往南越嶺至今瑞芳,登三貂嶺、嶐嶐嶺進入噶瑪蘭。

 

後來不經雞籠,改從東行,由暖暖、三爪仔越三貂嶺,即由艋舺向東北,經錫口(今松山)、水返腳(今汐止),經過雞籠或暖暖,進入三貂社,再翻越嶐嶐嶺或草嶺進入噶瑪蘭的路線。

 

文山線分為東、西兩支,入口為艋舺。

 

西支是由大坪林入山,從內山行走,經大湖隘,抵宜蘭東勢的溪洲;

 

東支經古亭、深坑、石碇、頂雙溪,到礁溪街。

 

淡蘭道有三貂嶺、燦光寮舖、草嶺、嶐嶺等段,其中草嶺段約於1812-1820年形成,為淡蘭道的主線,取代嶐嶺段,但在宜蘭鐵路通車前,人們仍經嶐嶺道往來頭城、福隆間。

 

淡蘭道為目前臺灣所知最早開闢的山區官道,其中的草嶺段現為熱門的健行路線。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636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