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玉玦】
形如玉環而有缺稱之為「玦」,在中國古籍中玦的用途為佩飾之物,如腰間的佩飾;
和符節之物(那志良1988)。
在臺灣,史前人通常將玉玦當作是耳飾,這乃是因為在出土資料中玦被發現在人骨的耳部,因而被推測為耳飾。
至於佩帶方式主要有三種可能,一種是靠玦的缺口夾住耳垂;
另一種是從玦的缺口使玦穿過耳洞;
另外石璋如先生曾提出在耳旁裝飾一條帶子,裝個結,然後將玦掛上(那志良1988),不論是那種可能,真實答案都還有待學者的研究。
而臺灣最著名的玉玦莫過於卑南遺址出土的「人獸形玉玦」,此相似的人獸形玉玦也出現在芝山岩遺址中。
人獸形玉玦其材質為臺灣玉,其形為一對正面站立人像及其頭頂共頂一側身的獸像,並非呈環狀,但因此玉玦具有器孔與缺縫且加上出土資料,因而判定其為玉玦。
東南亞可說是世界上比較注重耳飾的一個地方,而東南亞與中國地區的玦耳飾形制多變且分佈廣闊,並與臺灣出土的玦有密切的關係,因此玦的研究有助於探討史前臺灣、中國地區與東南亞文化交流的關係。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3355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