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史學●玻璃器】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21 06:47
標題: 【史學●玻璃器】

史學●玻璃器

 

臺灣史前時期金屬器時代、早期歷史時期普遍使用的玻璃質器物。

 

早期的原始玻璃有釉砂(faience)與玻砂(frit)二類,釉砂是一種在燒結的石英砂體上塗釉的物質,玻砂是石英砂與玻璃的混合體。

 

原始玻璃最早在埃及以及近東發現,稍晚在中國大陸也有類似的原始玻璃器出土。

 

考古學者有將玻璃器物依其透明度稱為琉璃器或料器者,如琉璃珠或料珠。

 

臺灣史前時代晚期遺址普遍出土玻璃質器物,年代較早的為臺北市西新莊子,屬於十三行文化早期。

 

其後,北部十三行文化、中部平原的番仔園文化、中部山地的大邱園文化、南部蔦松文化、屏東一帶的龜山文化、東部海岸的靜浦文化、東南部海岸的舊香蘭遺址等金屬器時代,以及其後的早期歷史時期許多遺址都出土玻璃器物。

 

早期出土的玻璃器都屬於裝飾品,包括玻璃環、玻璃玦、以及玻璃珠等,以玻璃珠數量最多,並經常與瑪瑙珠共伴出土。

 

十三行遺址出土了多件玻璃環,以及種類繁多、數量龐大的各色玻璃珠。

 

年代較晚的臺東縣長濱鄉八桑安遺址,一座墓葬即出土1萬6230顆玻璃珠,是單一遺跡出土玻璃器最多的遺留。

 

不同形制、顏色的玻璃珠在臺灣各族原住民社會扮演著不同角色,其中排灣族保有的各種多色不透明玻璃珠,更具有性別區分、社會階層、財富象徵、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意義。

 

臺灣地區出土的玻璃器來源說法不一,考古學者都認為是從島外輸入。

 

其中時代稍早、尺寸較小、單一顏色的玻璃珠,被稱為印度-太平洋珠(Indo-Pacificbeads),有可能來自印度或東南亞一帶的玻璃作坊;

 

在臺灣早期歷史時期遺址出現以及原住民傳世的玻璃珠,有部分可能是歐洲人傳入的貿易品。

 

一些玻璃器的比重變化範圍很大,也顯示其成分與來源十分複雜,其中有不少是屬於鉛玻璃器。

 

2000年以來,臺東縣太麻里鄉的舊香蘭遺址發現製作玻璃珠的遺留,如熔融產物、廢料、以及一件尚串在鐵絲上的玻璃珠,為捲製玻璃珠(woundbead)製作過程的中間產物。

 

另外,臺北縣(註1)龍門舊社遺址出土有製作玻璃器的棒形玻璃原料,這些資料顯示,臺灣地區出土的玻璃珠至少有一部分是在臺灣島內製造。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199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