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臺灣文化協會】
日治時期最重要的文化啟蒙運動團體。
臺北市開業醫生蔣渭水於1920年(大正9年)11月成立文化公司,購買日本與中國的圖書雜誌,引進近代思想文化。
1921年1月,東京的臺灣留學生展開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蔣渭水等人認為臺灣應成立啟蒙團體相互呼應,經拜訪林獻堂,並與醫學校畢業生吳海水、林麗明等人商議後,著手研擬章程、組織團體,10月17日在臺北市靜修高等女學校(今靜修女中)召開「臺灣文化協會」成立大會,會員1,000餘人,出席者300餘人,會中通過章程,並推舉林獻堂為總理,理事41名,評議員44人,成員以地主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為主。
協會章程中標舉「以助長臺灣文化之發達為目的」,創立以後透過發行會報、設置讀報社、舉行各種講習會、開辦夏季學校、舉辦文化演講會、推動文化演劇運動、設立美臺團巡迴播放影片等方式,大力宣揚近代知識、推展文化啟蒙運動。
尤以文化演講會受到各地民眾熱烈歡迎,在1925、1926年創最高紀錄,每年多達300餘場次。
文化啟蒙運動喚起青年、農民與社會大眾,進而催化1920年代蓬勃的社會運動與政治思想傳播。
但隨著各種政治思想的引入,運動路線出現分歧,地主為主的溫和派與青年為主的社會主義派之對立日益明顯。
1927年(昭和2年)1月3日舉行的臨時大會上,以連溫卿為中心的左翼青年取得主導權,蔣渭水、蔡培火等舊幹部退出,協會乃告分裂。
左傾後的新臺灣文化協會(簡稱新文協)熱衷於工農運動,並日漸激進化,1929年11月開除連溫卿一派,1931年1月決議支持臺灣共產黨。
6月,臺灣總督府當局取締臺灣共產黨分子,新文協中央委員紛紛被捕,形同解散。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734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