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蹲踞葬】
蹲踞葬屬於屈肢葬的一種。
不同於側身屈肢葬,蹲踞葬所指的是遺體置入墓穴內時呈現蹲踞的身體姿勢,但身體軀幹的軸線則不一定呈現完全垂直的狀態,有時會有背部向後傾斜依靠於墓穴內壁的蹲踞姿態。
(邱鴻霖2004:73)在台灣早期原住民民族誌中常見此類葬式的紀載,如排灣、泰雅、賽夏等族皆曾行蹲踞葬。
和仰躺於墓穴底部的「仰身」型態不同,施行蹲踞葬的遺體在腐爛過程之中受到骨骼掉落順序、原始葬姿蹲踞的傾斜角度、環境土壤的擠壓狀態、墓穴型態、葬具型態等因素影響,往往造成骨骸嚴重位移而不易判斷,在考古發掘中辨識較為不利,但仍有一些特徵可觀察。
以宜蘭縣礁溪鄉淇武蘭遺址為例,在遺址所發現之蹲踞葬呈現出幾點主要特徵如:頭部、頸椎位移情形較嚴重,常落於墓穴正中央或下肢骨一帶;
下顎骨脫落移位,與上顎骨通常不相連、不咬合;
胸椎、肋骨雖常見集中出現,但已脫離人體相對位置而凌亂散落;
鎖骨、肩胛骨與上肢骨間的相對關係脫離人體原始位置;
部分上肢骨疊壓在下肢骨上方;
部分下肢骨呈現直立或斜立的狀態等等。
(邱鴻霖2004:73~75)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8256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mobile.78951.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